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方法谈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课堂教学也是这样,一堂课,从上课铃一响,师生进入教室起,就得形成良好的开端。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艺术性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集中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情感迅速转入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情境。优秀教师总是让开场的讲话像磁铁般地吸引学生,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了重视课前导入教学设计,就能把课上得精彩,学生也喜欢上,能积极参与,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在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学好知识。相反如果上无准备之课,随意走进课堂,一味地呆板地直接教课,学生会厌倦,会觉得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当然会不尽人意。因此怎样导入新课成为我备课时特别注意的一点,尽量在这个环节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本次课顺利进行下去,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的目标。一、抓住领题法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题常设有领题,是为了突出文章叙述的重点、难点。在讲授这类课文时,教师如果能从领题入手,设计导语,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拎出理解全文的“纲”。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我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颗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柳树吗?生:见过。师:在什么地方见过?生:我在我家屋后的小河边见过柳树。生:在公园的湖边,我也见过柳树。师:能说说它们的样子吗?生:柳树高高的,叶子狭长,枝条也是长长的,往下垂,有的还能一直垂到水边。师:对。你说的这种柳树叫垂柳。你们读过贺知章的《咏柳》吗?谁来背给大家听一听?生:学生背。师:很好。现代作家陈忠实写过一篇关于柳的文章,大家课前已经预习过了,它的题目是——生:(齐)青海高原一株柳。师:对!如果用一个“柳”字来做题目,好不好?为什么?生:不好。这个题目范围比较大。既可以写所有的柳,也可以写指定的柳;既可以写垂柳,也可以写不垂的柳。师:枝条不垂的柳叫旱柳。用“一株柳”做题目好吗?生:用“一株柳”做题目太普通了。师:那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生:一看题目就知道这不是一般地方的、普通的柳树,而是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树,不一般。师:它为什么不一般呢?生:我知道青海高原雨水少,风沙大,气候恶劣,一般树木难以生长。这株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一定有特别的地方。师:是啊,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生:(齐)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师:读了这段话,你们想要了解什么呢?生:这一株柳有什么神奇之处?为什么会“令我望而生畏”?师:好!那就让我们读课文来弄懂这些问题吧!这样的导入设计,有利于诱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青海高原一株柳”有什么神奇之处?为什么会“令我望而生畏”?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氛围中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探索未知领域,为学生学习新课作了有益的铺垫。二、进入角色法小学生可塑性强,他们不光喜欢新异直观的画面。更喜欢参与一切娱乐活动。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录音、挂图或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犹如身临其境,耳闻其声,目睹其事,从而被陶醉在这情境之中,使学生兴趣达到最佳状态。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我先在大屏幕上出示并深情朗诵:“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同学们,听——《二泉映月》缓缓响起。”稍后,师又描述:“熟悉的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伴着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