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冲刺训练课内文言文阅读冲刺训练《网络学习空间支持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示范课实验教师:李颖学什么•1.借助学案复习巩固八年下册、九年上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2.借助学案复习检测对各篇课内古文内容与情感的理解;•3.学会利用互联网搜索题型,巩固文言知识。八年级下册一、桃花源记(10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渔人甚异之()(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寻病终()对……感到惊异类随即,不久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渔人)现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自知是一种空想,故在头尾对此都有暗示:桃花源虽然有具体地点,人们再访也不可得。B.进桃花源的路给读者一种“山重水复”的感觉,作者层层设伏层层解,紧紧地抓住了读者。C.具体形象的理想“桃花源”,艺术地折射出当时的“乱”和“苦”;设计“桃花源”,实际也是艺术地提出如何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广大人民希望过的就是这种安定美好的生活。D.作者描绘桃花源景象,从环境到人物衣着、精神状态,层层深入井然有序,无一句多余;且不事雕琢接近口语,令人倍感清新诗意,实在是言简意深,这和他的田园诗风一脉相承。二、小石潭记(10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俶尔远逝()(2)不可久居()(3)乃记之而去()忽然停留离开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方见小潭,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C.作者借景抒发了自己遭受贬谪后,在寂寞处境中奋发向上的乐观情感。D.本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及动静相融的笔法,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景物的特点。三、马说*(10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