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案例【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质量和密度》第四节的内容,前两节课教材安排学习了密度的概念,并且通过测量知道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可以说从理论到实践学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本节内容则更明显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思想。本节课包括两部分内容:密度与温度、密度与物质鉴别。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的分析、讨论、公式的运用,对知识的拓展和深度的适度把握,使学生在物理与生活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物理知识的实用性,揭示生活中的“奥秘”。【学生分析】学生对密度的知识虽然有了一些了解,但仅局限于理论上,而对于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平时接触和了解很少。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分析拓展、判断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注重知识渗透过程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经历了从生活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运用的知识内化过程。既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训练了他们思维的逻辑性,还能使他们学会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真正做到“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理解物体的密度和温度的关系;用密度和温度的关系尝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知道运用密度方法进行物质鉴别。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分析、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判断事物的理性思维能力;通过计算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鉴别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知道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并能解释有关的现象;2.知道水的反常膨胀现象;3.会从密度的角度对物质进行鉴别。【教学难点】1.运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解释有关现象;2.物质鉴别不能仅依靠密度的方法。【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酒精灯、火柴、纸风车、气球、食用油、长颈漏斗、量杯、白酒、食用醋。【教学方法】根据本节特点主要采取启发教学、小组讨论、观察实验等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学生观看气球升空录像及“鸡尾酒”调制过程,同时大屏幕出示调好的“鸡尾酒”图片。再依次出示戒指、矿石、盐水选种图片。教师在调制“鸡尾酒”的过程中声情并茂的进行讲述,然后就戒指、矿石、盐水选种等问题提出密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问题,创设情景。观察实验现象并反馈看到的现象;通过实验现象和图片资料总结:密度对社会生活很重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由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切入主题切入主题一、密度与温度1、风:(1)风的形成播放视频:龙卷风演示实验1: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演示实验2:按课本图5.4-1做一个纸风车。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动起来。(2)风能的利用与危害多媒体展示风力利用典型事例,如:风力灌溉、帆船、滑翔机、风车、风力发电等。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可知:密度的知识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从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那么是不是所有物体的密度都是一成不变的呢?启发: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介绍实验装置:两个大小相同的气球分别放在冰块中和用电吹风吹,观察现象。实验说明:气体温度变化时体积变化。由可知,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变化后,密度会发生变化。上面的实验说明物质的密度并非一成不变,它的大小与温度有关。观察并思考:你知道是什么推动了风车吗?介绍近代大规模应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同时说明龙卷风的危害,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事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学生思考学生回答现象:放在冰块中的气球变小,说明气体遇冷体积收缩了;用吹风机吹的气球变大了,说明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学生分析风车旋转的原因。观看多媒体,并针对问题认真思考。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分析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非高深莫测,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