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评价语言培养朗读能力自从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迈出了很大的步伐: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普遍建立;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串讲”“串问”的局面,在平等的对话中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充分体现,学生的独特体验被充分珍视;学生自由自主地发展……但是,我们也不无忧虑地看到,语文教学改革正在悄悄地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效率降低的现象出现在了课堂教学中,甚至出现在某些优质观摩课上。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师对于《语文课程标准》理解不够深刻单从某些表面现象上做文章,甚至施舍本逐末的追求“新”,而忘记了语文教学的“根”。那么,如何发扬《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提高课堂效率呢?一该练则练目前造成课堂效率降低的原因之一是有些课堂教学中大大减少了课堂教学的训练,甚至是直接不练,特别是某些优质观摩课,认为这样才是符合《标准》精神。细心研读《标准》后,我们确实发现它有意淡化了“训练”,取而代之的是“培养”。那么,“培养”与“训练”是什么关系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培养”的解释为“按一定的目标长期的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显而易见,“培养”和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是“培养”的内涵要比训练丰富的多。过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训练这种形势一直受到老师们的高度重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题海战术风靡一时,大量刻板的重复无效训练题成了家中学生负担的根源之一。然而,在这种功利指向非常明确的训练中,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被忽略了,创新思武备冻结了。然而,训练这种形式,作为一种方法,本身没有问题。对路、适中、适量的训练在教学中依然时非常必要的。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同行们都知道,我们的教学活动离不开训练的手段。例如,“识字、写字”这一块,离开训练能见成效吗?特别是“写字”,俗话说“不练光说假把式”,没有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学生就不会练好字,同样,没有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学生与不能形成良好的朗读能力。因此,提高课堂效率,该训练时我们就踏踏实实的训练,只要注意训练的度,就不仅与《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冲突,而且还是正确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的具体体现。二该讲则讲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如今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倘若时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执教者更是要做到自己少讲或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至于评课老师,更是把老师讲的多少作为评判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之一,作为老师教学观念是否更新的标准之一。还有的权威人士动辄拿“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问罪”于讲的多的老师。加之有些老是喜欢追逐“时髦”,乐于“创新”,于是出现了学生“一读到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学生朗读时,教师该如何评价,如何将朗读指导落到实处?这是朗读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听课中,当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时,我们听到的常常是这样的评价语言:“朗读的声音很响亮”;“朗读得很流利”;“朗读得很有感情”;“朗读得还可以”;“朗读得不怎么好”……这样的评价语言让听课者有隔靴搔痒之感。那么怎样的朗读评价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在此我作了以下的研究:一、赏识评价,激发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在低年级,新教材识字量大,课文篇幅、语句都显长,加上一些孩子认字慢、遗忘快,或者学前教育不充分,家里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于是,一些孩子一开始朗读就出现困难,甚至部分孩子惧怕朗读,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大声朗读的勇气都没有。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