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二):如何谋篇布局葛凤兰2019.1.25-1.26(两节课)作文如何谋篇布局?•(一)编写提纲•重点:正确划分层次段落(目的:让记事类文章“思路清晰”)•1.按时间推移。如《多收了三五斗》(按事情发展先后)•如写一天,从早晨、中午写到晚上;写一个人,从童年、少年、青年写到老年;写一件事,从发生、发展写到结束等。•以时间为序作文需注意三点:•一要根据文章主题需要对材料进行取舍,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二要学会彩线串珠,用一条红线把所有材料贯穿起来,做到脉络贯通,头绪清楚;•三要巧设悬念,灵活穿插。或运用欲扬先抑、疏密相间、张弛结合等手法,做到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以免落入记“流水账”的俗套。•2.按空间位置变换。如《记金华的两个溶洞》•文章以空间转移为序,通过对人物在不同地点、场合表现出来的描述,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或通过对不同地点、方位发生的事件的描述表现主题。•文章以空间为序作文,整体构思上有两种方式:•一是按作者行踪先后顺序写,如《一滴水经过丽江》(八下20课)•二是按景物所处的空间方位来写,这种写法常见于写建筑物及名胜古迹,如《记金华的两个溶洞》•3.按照作者足迹的移动,转换记叙的景物。•如游记按作者游踪行文,如《记金华的两个溶洞》•4.按照人物出场的先后。如《果树园》•5.按照人物、事件性质归类划分。如《任弼时二三事》(每段前会有总起句),再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6.以时间为序(即第一点中的写一件事,从发生、发展写到结束)•文章以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为序,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具体的描绘,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某种主题。•注意:•一是作者要明白事件本身的含义,并能将这种含义准确地表达出来;•二是要善于使用悬念、抑扬、渲染等艺术手段,把故事讲得跌宕多姿、有声有色、曲折动人。•如《多收了三五斗》、《驿路梨花》(二)文章结构剖析•如《人民的勤务员》(并列段形式)•并列式的横结构(五个故事):拿自己的钱给大嫂买车票、帮大娘找儿子、雨天送母子回樟子沟、当临时装卸工人、春节做临时服务员。•1、每个故事都以雷锋的话(和人对雷锋的评价?)作结•2、思想线索:“寻找一切机会”、“永不停息地为人民做好事”(两种方式把五个故事有机串联起来,结构上不松散,即结构严谨)(三)按一定关系组织句群,不能跳跃,不能颠倒。•排列句子必须要有一定的“序”:•1、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2、由小至大,或由大而小•3、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4、由静而动,或由动而静等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段•200多字,写了许多具体的色彩缤纷的事物,但安排纹丝不乱。植物、动物;远景,近景;静态、动态;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味觉感受等均排列有序,层次清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赏析:写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