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历程)唐玄宗梨园唐代华清宫梨园,位于华清池大门内西侧,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工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清末学者王国维说清末学者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开始将“戏曲”作为歌舞演故事也。”开始将“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就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戏曲就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化的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什么是戏曲?什么是戏曲?在世界上,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国的戏曲种类有三百六十多种。主要内容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遇到可怕的事情总把它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怪”在作祟。于是,人们借助可怕的形人们借助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形成了一种巫术象来驱逐恶魔,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仪式——“傩”。三星堆铜人面具三星堆铜人面具““傩”的发展傩”的发展傩傩先秦汉唐祭祀中傩仪傩戏山东沂南北寨村东汉墓傩仪画像石傩戏傩戏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安徽贵池傩戏安徽贵池傩戏傩与戏曲有什么共同点?傩与戏曲有什么共同点?傩怎样演变成戏曲?傩怎样演变成戏曲?穿戴绚丽服饰、载歌载舞是傩和戏曲穿戴绚丽服饰、载歌载舞是傩和戏曲的共同点。的共同点。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演员逐渐代替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演员逐渐代替巫师,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娱人,这样巫巫师,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娱人,这样巫术仪式就转化成戏曲表演。术仪式就转化成戏曲表演。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1.产生背景2.流行区3.特色这种戏曲流行在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所以叫南戏。【原因】宋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人口流徙到南方,大量南徙的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南戏就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戏主要流行于社会中的哪个阶层?有什么社会功能?南戏主要在民间流行,一般由民间艺人或者下层知识分子创作。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元戏曲演出壁画城市经济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市民阶层壮大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地位低下【探究】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诗文被认为是正统的艺术,而戏曲则被视为旁门左道。故元代以前的戏曲类艺术多为优伶、艺妓等下层人物为之,不受文人们重视,因此也很难产生高品位的作品。到元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高品位的戏曲作品。使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我国文学史上三大瑰宝之一。为什么许多元代的文人纷纷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曲创作之中?【总结】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很低,蒙古灭金后,停止科举考试将近80年,文人入仕的机会相对地说要少多了,九儒十丐,他们的地位仅高于乞丐,被打入了社会的底层,使他们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的群众,有机会了解底层群众的生活和情感,体会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愿望。他们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的学识,推动了元杂剧的文学艺术水平,使之逐渐演变为一种成熟而完美的艺术形式。元代杂剧的出现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艺术奇观。职业等级的划分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1.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2.流行区域北方3.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关汉卿与《窦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