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知识与能力:掌握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教学目标常见实词是指《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高考命题形式:一是选择题(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文言文翻译。方法:前提: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运用: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考点导读推断词义的技巧•一.代入语法分析法•二.联想推断法•三.整句推断法•四.语境分析法方法一:代入、语法分析法方法一:代入、语法分析法这是最这是最简洁直接简洁直接的方法。把所的方法。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中之后,解释准确的就给义项代入到句中之后,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它的局限性也在这里,就是正确答案。它的局限性也在这里,就是是只能适用于已给义项只能适用于已给义项的题目的题目语法分析语法分析实际就是运用实际就是运用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下列对语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之妻之市之:去,往•B.顾反为女杀彘女:女儿•C.妻适市来适:往,到•D.是教子欺也是:这例子导析•1、自放驴,取樵炊爨(cuàn)。樵:打柴。•“樵”作动词“取”的宾语,当为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2、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应为“应和”。•4、不痛绳之,恐无以禁绳:捆绑(2013广东卷名师P75)•绳,约束、制裁(绳之以法)考题回放•联想成语:•联想教材:•联想通假字:方法二:联想推断法方法二:联想推断法•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不速之客,“招致,招引”•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日薄西山”,“接近”•3.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出类拔萃”,超出;•4.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屡试不爽”,“差错”•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目不暇接”,“空闲”下列加点的词语,你联想到那个成语?①邓愈镇江西,数延见。(2011年高考全国卷)②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2011年高考山东卷)③籍之以为厢兵(2010年高考湖北卷)停止招请邀请登记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学不可以已。《劝学》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下列加点的词语,你联想到教材哪句?•1.乃易其弊衣。弊:破旧(2010年高考天津卷)•通“敝”破旧•2.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2004、湖北)•通“娴”,意为“娴熟”。•3。家贫,为人所略卖(P84)•略:用策略•略通“掠”,劫掠下列加点的词语,你联想到通假字吗?•1.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2011年高考全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通“掌”执掌课堂训练•(2001年全国卷第11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C“乘彼垣,以望复关”垝“登、登上”的意思。•D项中“追亡逐北”与在《过秦论》中的“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几乎一样,其中的“北”作名词用,意思是“败逃者”•“拔”联想成语:攻城拔寨“附”联想成语:攀龙附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课堂训练方法三:整句推断法方法三:整句推断法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所学课文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所学课文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1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族秦者秦也,非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