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读后感我们每个教师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何把班级一群学困生的工作做好,如何使他们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意义,并能努力学习,争取取得最大的成绩,哪怕只是考试及格也行,但事实却不得不告诉我们,学生的工作不是像1+1=2那么简单的,学生们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很不容易屈从于教师强加给他们的思想观念,况且,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逆反心理。它直接制约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使师生之间出现无形的代沟。本文主要针对中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困生而谈的,其中,谈到了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们在小学时没有掌握好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他提议我们“要教会儿童学习”,“要在儿童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如何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作者的思想是进行“熟练地读写”,这包括两方面内容:读和写。要让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并达到自动化程度。作者大胆地说,如果学生掌握了这种阅读的方法,那么,他就不需要再补课了,只需要简单的点拨即可。联系实际,相当一部分学生都甚至在课本内容讲解完后,都不知所措,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读呢?我们的中小学一直有一个共性:要学生读就要让学生大声地读出来,要读得整齐、洪亮,否则,就是在那里没有看书,这样固然可以让没有看书的学生积极一点,但这样做是否真的有理想中的效果呢?发声朗读只是使学生的眼、脑、口联系在一起,眼睛看到了,脑子反应出是什么字了,嘴巴就读出来了,很多学生就是这种情况,而重要的一点:意识的思考在同步进行了吗?如果没有,读出来了也只是熟悉了一下课本的知识而已,所以,是否出声朗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读的同时是否有意识的参与,即要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有意识记,并逐渐发展到无意识记,形成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样,在单位时间内,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轵城实验中学唐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