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苏轼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赤壁三文:《赤壁赋》《后赤壁赋》——散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关于“赋”这种文体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兼有诗歌、散文的特点,可以咏物写志抒情。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注重铺陈,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壬戌()酾酒()桂棹()横槊()余音袅袅()渔樵()幽壑()扁舟()嫠妇()匏樽()愀然()蜉蝣()山川相缪()无尽藏()舳舻千里()狼籍()旌旗()枕藉()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疏通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一(1)月下泛舟乐二(2~3)吊古伤今悲三(4~5)阐述哲理喜讨论探究1、分析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何为线索?2、客“托遗响于悲风”,悲从何来?3、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苏子是怎样开导客人的,体现怎样的人生情怀?4、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说说作者借这些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1、分析: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何为线索?情感线索:乐→悲→乐时间线索:月初出→东方既白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2、客“托遗响于悲风”,悲从何来?(1)写曹操赤壁之战“横槊赋诗”,目的是什么?(2)客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3)“知不可乎骤得”表现了怎样的一种苦闷?一世之雄而今安在蜉蝣天地沧海一粟人生须臾不可骤得怀古伤今悲3、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苏子是怎样开导客人的,体现怎样的人生情怀?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通过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本来短暂;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4、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说说作者借这些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人生短暂无常)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变)物与我皆无尽。(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