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意绪美学初识与训练,以部编教材《天净沙·秋思》等为例杭州市余杭区崇贤中学朱碧璐意绪的美学这是中国古典诗歌里的回文诗。从任何一个字开始,五字一句,顺时针逆时针,均可以成为一首诗歌。星慌渡斜舟绕乱沙白岸晴芳树椰幽岛艳华月淡任务一:请任意选择回文诗中一个字,由此开始五字一句,将你读出的诗歌写下来。(详见导学任务单)杭州市余杭区崇贤中学朱碧璐杭州市余杭区崇贤中学朱碧璐回文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产物。以英语语法结构为参照的中国现代汉语以及包括其他国家在内的语言,均无法创作回文诗。中国古典诗词语法究竟有什么奥秘?叶维廉《中国诗学》提出,古典诗词语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它和英语语法系统借鉴而来的现代汉语语法有本质的不同。诗歌语言因此所呈现的事物、现象、情感、人,种种之间的关系,永远没有被固定下来。中国古典诗词的这种创作和解读思维,可感而不可言尽的情境与状态,便是意绪。诗词的意境、美感由此形成。杭州市余杭区崇贤中学朱碧璐意绪无序之美无言之美无我之美杭州市余杭区崇贤中学朱碧璐无序之美《商山早行》唐·李商隐(部编教材九年级)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有人说,茅店应该在月亮的下面,在板桥的前面。因为月亮挂在空中,而板桥写在了茅店的后一句。有人说,从远处看,黎明时光,月亮已经渐渐落下,所以应该在茅店的下面,而板桥是一座桥,往往在路中间,肯定在茅店的前面。有人说,人应该出现在画面里;有人说,不需要人,有人的足迹就够了;甚至人的足迹也不需要,因为从远处看根本是看不清的。同学们,你觉得怎样的空间顺序和事物呈现更合适呢?杭州市余杭区崇贤中学朱碧璐原来,诗中的“茅店”与“月”、“板桥”与“霜”之间的空间关系自然而然,它们之所以存在“上”、“下”、“旁边”等空间关系的可能性,完全有赖于我们“观看”的视角。古典诗词每一个词语的排布方式是自然而自由的。古诗句法所示物象关系的不确定性,为我们提供一个自由灵动的审美空间。我们称之为无序之美。其实,像这样无序之美的诗句还有很多。我们学过的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唐·李白《峨眉山月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初逢扬州席上见赠》无序之美杭州市余杭区崇贤中学朱碧璐任务二:和同伴们交流,或是自己认真的思考,说说《天净沙·秋思》的无序之美吧!《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部编教材七年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无序之美老师的解读:这首诗出现的十一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均没有确定空间上的排布顺序。当这些意象勾起读者生命体验,读者会根据自己的美学经验,安排出最能让自己共鸣的空间顺序。而时间上,仅仅一个秋,这个秋天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呢?它是一直在发生,并且也将在未来无限的发生吗?时间的无序更让读者具备超越文本的想象力。而与千千万万的生命形成共振!杭州市余杭区崇贤中学朱碧璐无言之美《春望》唐·杜甫(部编教材七年级)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歌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常常考来的诗句。除了情景交融外,它还好在何处?为何值得几千年来人民频频感动,争相传颂呢?原来,这两句诗具有典型的“无言之美”。山河在,表明没有其他的事物,没有华丽的宫殿、热闹的街市;草木深,表明这里已经没有人的踪迹;花鸟,是平时娱乐,能够带来快乐体验的事物,如今却是见之而泣,听之而悲,这意味着将不再有快乐的事物。而以上种种皆不必说出来,乃是言外之意,这意藏在字词之外,不必说明,你却仿若感知,又仿若不知,在若即若离间,无限悲痛心中涌动!这便是古典诗词所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