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独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襄阳市二十中小学部谭会玉《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个人认为真正的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突出语文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落实独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呢?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培养学生想象力尤为重要,要让它们大胆的想。如独学《秋天的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秋雨还把哪些颜色给了谁?”让学生读文后结合生后实际想象秋天还有哪些颜色,学生独学时想到了秋天的雨还把把白色给了棉花,把紫色给了葡萄,把橙色给了橙子,把黄色给了桂花……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槐乡的孩子》时,我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再结合课文来说说槐乡的孩子有哪些可爱之处。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画风》一课时,在设计独学时我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四、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在《灰雀》一课独学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学了课文,你想对谁说什么”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听到有对列宁说话的,有对小男孩说话的,还有对灰雀说话的,这样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教学习作如何写观察日记时,我没有让学生随心所欲的写自己观察的事物,因为这样很多孩子疲于应付,会不动脑筋的抄袭,甚至闭门造车根本没有去亲自观察,为了让他们有观察的兴趣,我们在集智备课时设计了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把黄豆泡成豆芽,一边实践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自己操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