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摘要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既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教师和家长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作为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同等重要。本文从学生个案入手,结合有心理问题的后进生的表现,就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作出探索。关键词心理问题期望师生关系感知自身谈话凝聚力体验成功家庭教育的真谛在于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精神成长的核心是心理成长。然而,许多教师和家长,或者对中学生的心理需求熟视无睹,或者对其心理问题束手无策,或是以牺牲其心理发展为代价获得学习成绩的提高。这些做法,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几年,父母离异现象增多,许多子女由于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母爱和双亲的共同教育,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造成阻力。笔者从学生个案入手,结合有心理问题的后进生的表现,谈谈如何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1案例介绍我任教过的七(13)班转来一个男生小张。他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我介绍新同学的时候,让小张站起来用英语自我介绍一下,他就直接回答“我不会”。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故意的,于是不放弃地用学习过的英语和他打招呼,“Nicetomeetyou.I’mMs.Li.What’syourname?”(我想这个总应该会吧),他仍然是茫然的表情,最后我只好使用汉语问他。在课后与小张交流中,我了解到他对英语没有兴趣,因为听不懂而产生畏难情绪,采取放弃不听讲的态度。此外,他认为学习英语没什么用处。2案例分析2.1调查研究我采用了观察法、个别谈话法、同伴调查、家访,了解到小张是个有故事的人。首先,由于父母离异,小张的心灵受创,自卑感强,性格孤僻,容易对人产生敌对情绪,戒备心强,常常处理不好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其次,良好的学习环境得不到保障,小张缺少目标和动力,成绩直线下降,自暴自弃,经常有逃学的想法。最后,由于缺少双亲的共同教育,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小张曾经离家出走一次,故意采取打架等方式来报复和惩罚父母。2.2心理剖析通过对小张的调查研究,我认为他属于非智力型后进生。非智力型后进生指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情感、动机、信心、习惯、性格、毅力)较差的学生。根据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成绩好和成绩差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是智力,而在于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旺盛的学习兴趣、较强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也指出:智力在人的成功中只是基本因素,非智力因素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分析学生的心理,找出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3对策3.1积极运用期望效应,偏爱后进生捷尔任斯基说过“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好孩子”。一般而言,教师的爱洒向行为规范差、成绩差的学生比较少。我认为后进生更需要关爱。小张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习惯、性格都有与1众不同之处。尽管我对于某些问题反复强调(譬如,上课注意力集中、回家完成作业),但他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后进生,想让我去喜欢他,确实有难度。但这并不是说,后进生无药可救。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的实验表明,将教师的期望以多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被期望的方式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期望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下去。这种期望效应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逐渐地,小张也感受到,我没有放弃他,我对他有美好的期待,于是他比以前努力了。心理学家认为,人喜欢受到赏识是其天性。就教育而言,赏识是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强大动力。几乎在每次批改作业时,我都会记录小张的优点,然后在课堂上表扬。因为小张能够从我的表情、态度、语气中感受到亲切、温暖与期待,所以在他身上就出现了一种效应:老师越赏识学生,学生越信赖老师、亲近老师,越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调动积极因素,取得老师意想不到的进步。3.2创建民主的师生关系,感化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感悟中成长,也就是要求师生互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创建民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塑造以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