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入户,漫步庭中,他写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洒脱;月圆人不圆时,他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面对潇潇暮雨,他诵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乐观。《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熙宁七年,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国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战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疾苦,而且时刻准备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作此篇。写作背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qíng项目一:依据注释理解词意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豪情狂态,左手牵黄犬,右臂架苍鹰。戴上锦帽,穿上貂皮袄,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飞快地越过小山冈。为酬谢人们倾城而出观看太守狩猎,要像当年孙权那样马前射虎。酒酣之后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两鬓出现一点白发,又何妨?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我呢?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像圆月,消灭侵略者,保卫西北方边疆。苏轼自评此词:“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项目二:哪些词句体现了“狂”,找出来,谈谈你的理解?狂出猎的场景报国的壮志豪放的语言项目三:探究“典故”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知识链接运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是借助一些耳熟能详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能显得典雅含蓄,言简意赅。“亲射虎,看孙郎”《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射杀了老虎。以孙权自喻,表现作者的少年狂气,含蓄委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据《史记·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以魏尚自比,含蓄表达作者希望朝廷任用他领兵杀敌,为国建功的愿望。“西北望,射天狼”据《晋书·天文志》说,天狼星是“主侵掠”的,这里用比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表达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愿望。这首词通过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典故委婉表达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小结:苏轼这位天纵大才,一生凄凉,历典八州,颠沛流离大半个中国,但是对理想、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燃烧于苏轼慷慨激昂的诗词当中的,正是他那颗豪迈旷达的心。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用行动实践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行与操守。苏轼的文章,连同他的品格、气度、精神将永远留存于史册!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