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设计理念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步骤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到哪个风景区游览过?你认为那里的景色美吗?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桂林游玩,去领略它独特的美。二、整体感知,带入情境1、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学生谈观后感2、自读课文。3、说说课文写了什么,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4、小结,并引出第一自然段。三、理解感悟1、学习课文第一段。(1)齐读,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2、学习第二段(1)观察课件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6)指导朗读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7)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3、学习第三段。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③观察课件中桂林的山。,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①请学生上台板演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②请学生汇报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③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3)请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4)指导朗读,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5)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有山如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