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比较阅读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苏轼和辛弃疾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北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南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20岁随父亲苏洵参加科举即扬名天下,1061年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自此以后历经宦海沉浮,多次卷入新旧党争的政治漩涡,由于不能见容于任何一方,多次遭到贬谪,成为北宋王朝党争的牺牲者。苏轼一生离京外放三次,分别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八处担任了16任地方官。1079年因“乌台诗案”入狱,九死一生,被贬黄州,59岁因“诽谤先帝”被贬英州,后又一贬再贬至惠州、儋州。后哲宗驾崩,徽宗立,苏轼才终于遇赦,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终年66岁。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辛弃疾自幼随祖父生活在金人统治下的沦陷区,从小立志恢复中原。1161年,金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起义,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擒回叛徒,成为名噪一时的少年英雄。从此开始了在南宋坎坷的仕宦生涯,他重建滁州、消灭“茶商军”、论“盗贼”、办荒政、创建“飞虎军”,虽然他的才能有目共睹,南宋统治者却因为他是主战派不敢重用,因此,他被迫退居带湖、瓢泉二十年,虽晚年启用却终因病入膏肓含恨去世,终年68岁。•苏轼仕途坎坷,由于卷入党派纷争,受到排挤,他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被贬和流放当中度过的。因此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成为苏轼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情感基调。•辛弃疾23岁时,仅带数十骑,突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率军南归而被委任为江阴签判。但此后,或赋闲散居,或沦为下僚,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苏轼和辛弃疾•虽然苏轼和辛弃疾所处的时代相隔一百多年,但是两人却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历经宦海风波,遭人嫉妒陷害,一生坎坷波折;两人都有着安天下、济苍生的宏图,都是百姓称道的好官,当然他们都有着令人称道的文学创作,同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当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苏轼出生在北宋,相对而言,皇帝较为英明,比较重视文人在朝廷中的作用,像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等名臣均是科举出身。整个时代呈现出浓郁的书香气。辛弃疾出生在南宋,自幼生活在金人统治下的沦陷区,出生前家乡已经沦陷,从小过的是亡国奴生活,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苏轼关注的是朝廷政局与民生疾苦。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看待生命中的挫折,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辛弃疾关注的是军队,是宋金形势,是朝廷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势力对比,关注的是中原能否光复。一想起祖国沦陷的山河,想起自己那些生活金人统治区的乡亲父老,当然是长吁短叹、夜不能寐。1206年,宋金再度交战,辛弃疾却在大病中与世长辞,临终最后一句话还是“杀贼,杀贼”。•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评价:“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相同点:都是豪放派的.都是写沙场生涯的.•不同点:表达的意境、心境不同.•《江城子密州出猎》写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感,渴望建立功名,驱除外敌的雄心,读起来豪迈之气顿生,慷慨激昂,气象恢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酣恣淋漓的表达衬出结尾白发生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