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与韩愈、刘禹锡同朝为官,由于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十一月贬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贞元十七年,柳宗元因不满当时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萌发了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但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在湖南和广东的交界处,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柳宗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番兴利除弊的改革,遗惠一方,实际是王叔文改革在局部地区的施行。写作背景:同时被贬的还有刘禹锡、白居易等八人,历史上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819年,45岁的柳宗元病逝柳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吴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弄扁舟:隐逸于自然、江湖中。樊笼:官场,也指世俗社会。“仕不得志”便纵情山水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柳宗元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听小石潭记动漫朗诵.swf辨音huánglièchíyǔchùyǐxī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suì...........liáoKāncīChuàng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竹林竹林清凉寒冷清凉寒冷水中高地水中高地小岛小岛不平的岩石不平的岩石翠绿的茎蔓翠绿的茎蔓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时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感到愉快。便砍倒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凉。以整块石头构成潭底,靠近岸边的地方,潭底石头翻卷上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岩等不同的形状。(四嵁周)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树盖着藤,藤缠着树,迎风摇动,相互连缀,参差不齐,摇来飘去。板书板书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相互取乐。板书板书约约表示数目不确定表示数目不确定楞住的样子楞住的样子忽然忽然依托依托同同“”彻“”彻,,穿过穿过,,透透离去离去照在照在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板书板书译文:向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