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话剧的主演张瑞芳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道:“1942年4月3日,它在国泰大戏院隆重上演……在以后的15天里,很多人抱着被子睡到剧场门口,等待第二天售票,更有人专程从成都、贵阳赶来看戏,整个山城沸腾了,无论在教室内,在马路上,或在轮渡口、车站旁,时刻可以听到“爆炸了吧”的吼声。这一季的首轮公演,观看人数即达30万人次。”屈原(节选)利辛中学郭蕾欣赏影片,走进屈原。新课导入《屈原》故事情节单纯,结构安排集中。作者撇开屈原一生多种复杂经历,抓住以南后为首的投降派对屈原的迫害和屈原反迫害斗争的事件,集中在一天的时间内,完成了对屈原一生的高风亮节的品质刻画。《屈原》写于1942年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这时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当时国民党统治集团疯狂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写作背景“橘颂”“受诬”全剧分为五幕“招魂”“被囚”“雷电颂”第五幕一共三场,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的前两部分,这部分是第五幕的高潮。欣赏影片,走进话剧《屈原》。新课导入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说明组成。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在戏曲、歌剧中则常用唱词来表现。舞台说明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剧本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找一找:对话、独白、舞台说明。画一画: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想一想:屈原为何会发出如此激情澎湃的灵魂呐喊?精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舞台说明文字,分类概括其不同作用。第一,提示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道具、布景,有铺陈、渲染之效,既能推动剧情发展,又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第二,提示人物的上下场信息。第三,通过对人物在道白、演唱过程中的动作、情态的说明,来推进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同时,也为演员提供了动作表演的依据。精读课文课文节选的这一场,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人的对话反映出人物怎样的心理?如何评价二人的形象?主要内容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的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靳尚:(命卫士乙)你去叫太卜郑詹尹来见我。卫士乙:是。(向湘夫人神像左侧门走入)[俄顷,一瘦削而阴沉的老人,左手提灯,随卫士乙由左侧门入场。靳尚除去面罩,向郑詹尹走去。靳尚:刚才我叫人送了一通南后的密令来,你收到了吗?郑詹尹:(鞠躬)收到了。上官大夫,我正想来见你啦。靳尚:罪人怎样处置了?郑詹尹:还锁在这神殿后院的一间小屋子里面。靳尚: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郑詹尹:(迟疑地)上官大夫,我觉得有点为难。靳尚:(惊异)什么?郑詹尹:屈原是有些名望的人,毒死了他,不会惹出乱子吗?靳尚:哼,正是为了这样,所以非赶快毒死他不可啦!那家伙惯会收揽人心,把他囚在这里,都城里的人很多愤愤不平。再缓三两日,消息一传开了,会引起更大规模的骚动。待消息传到国外,还会引起关东诸国的非难。到那时你不放他吧,非难是难以平息的。你放他吧,增长了他的威风,更有损秦、楚两国的交谊。秦国已经允许割让的商于之地六百里,不用说,就永远得不到了。因此,非得在今晚趁早下手不可。你须得用毒酒毒死了他,然后放火焚烧大庙。今晚有大雷电,正好造个口实,说是着了雷火。这样,老百姓便只以为他是遭了天灾,一场大祸就可以消灭于无形了。郑詹尹:上官大夫,屈原不是不喝酒的吗?靳尚:你可以想出方法来劝他。你要做出很宽大,很同情他的样子。不要老是把他锁在小屋子里,你可让他出来,走动走动。他戴着脚镣手铐,逃不了的。郑詹尹:(迟疑地)你们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呢?靳尚:(含怒)你这是什么话?郑詹尹:我觉得你们把屈原又未免估计得过高。他其实只会做几首谈情说爱的山歌,时而说些哗众取宠的大话罢了,并没有什么大本领。只要你们不杀他,老百姓就不会闹乱子。何苦为了一个夸大的诗人,要烧毁这样一座庄严的东皇太一庙?我实在有点不了解。靳尚:哈哈,你原来是在心疼你的这座破庙吗?这烧了有什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