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理答,让数学课堂更精彩西固城第一小学陈运香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的即时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这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当前数学课上常出现的理答方式有以下几种:重复型理答,即把学生的回答重复一遍,一般情况下,这是教师理答不尽理想的状态,是课堂低效的原因之一。环顾左右型,有些教师课堂上始终惦记着教学进程,不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明明学生回答的是另一个意思,教师硬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原意改变。简单判断型,当老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被资优生完美地回答后,教师会迫不及待地加以肯定,并通过追问的形式将思维引向深入。而对此问题是否全体学生都理解了,尤其是一些思维比较缓慢的学生有没有明白,教师没有放在心上。语言单调型,有些数学教师将课堂语言贫乏视为简练,理答时不外乎“好的”“不错”“是这样吗”几句。用如此简单,模棱两可,缺乏针对性的语言做出评价,学生只会笼统的知道对与错,并不了解对错的真正原因。讽刺挖苦型,这是极不该出现的理答方式。尤其时教师对心目中的差生时“语言暴力”就产生了,这样便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智慧、情感、技巧。恰当而又巧妙的课堂理答能引领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促使学生获得对问题全面、深刻而正确的认识;能推动教学过程发展,提升教学效果,更能给课堂带来精彩。因此要做到有效理答,让数学课堂更精彩。首先要从教师的理答态度做起。教师的理答态度中包含了教师的情感因素,对小学生答问的心理状况有直接关系教师的微笑和期待,能使学生镇定自若、信心倍增、发挥良好;反之会使学生忐忑不安、答非所问、心情沮丧。其次要从教师的理答策略做起。一、及时引导时指明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茫然不知,主要原因是理解跟不上,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及时引导,适时点拨,给学生指明正确思考的方向。如我在执教五年级《认识分数》时,有这样一道题:有两杯牛奶,豆豆喝了3/5,齐齐喝了2/5,两人剩下的牛奶一样多,问原来谁的杯子里牛奶多?题目读完后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面面相觑,看样子是没有理解题目说了什么意思。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要知道原来哪个多?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喝掉的和剩下的,剩下的同样多,说明只要比较谁喝得多,就能得出原来哪个多。通过及时引导,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拨开解题过程中的层层迷雾,找到了正确的思路。二、随机应变时拨正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的理解可能会偏离总的要求,答得不够正确或者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特别是在分析题意时,更是如此。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随机应变,引导学生好好审题,来拨正学生的思路。我在执教二年级《解决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张大叔买来一大捆包装绳共长200米,先用去40米,又用去50米,现在这捆绳比原来短了多少?”问题出示后,学生纷纷埋头画图、计算。当时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40+50=90(米),200-90=110(米),200-110=90(米)。这时,我拿起一支新粉笔说:“大家看这支粉笔,假设它原来有7厘米,(演示:折断3厘米)现在我用掉了3厘米,请问它比原来短了(3厘米)?”又折了2厘米,一共短了(3+2=5厘米)。同学们恍然大悟。在引导过程中,我不但捕捉了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也捕捉学生“卡壳”的关键点,最终有效解决问题。三、搭桥引路时启迪思路。当学生在课堂实践中遇到难题或尚不能对已学知识举一反三时,教师要在此搭桥引路,作启发性的诱导。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改变了过去按教材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先让学生应用手中已有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图形,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然后引导学生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边说边画对角线进行演示)把它剪成两个三角形,并将其重叠在一起,说明得到的一个三角形面积是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三角形面积应该等于底×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