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三门峡开发区第二实验小学刘云梅)教材人教版第十一册数学教科书教学内容第五单元圆【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在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总结和运用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圆周率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通过对有关资料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重点: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重难点】难点:学生以合作实践,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究圆周率的含义。关键: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教学具的准备】多媒体课件,模型圆桌,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形,线、直尺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拿出圆桌模型)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桌子)那它的桌面是个什么图形(圆形)那么同学们你知道圆的那些知识呢?(学生说出一些有关圆的知识)老师想请大家帮我一个忙,我这张圆桌的直径是15厘米,我想给这张圆桌的四周镶上一圈金属条,不知道买多少厘米?求金属条的长度其实就是求圆的周长(趁势导出圆的周长,并板书。)设计意图:一方面使学生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另一方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1、课件出示:师:那我们先来回想一下什么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学生回答后,师课件演示)2、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正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3、师:圆有周长,谁能上来指一指这个圆的周长?(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4、师:同桌互相指出自己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学生互指)6、师:现在谁来描述一下,什么是圆的周长?(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并出示概念)设计意图:让学生由已有的旧知迁移到新知.二、探讨测量方法1、我们知道了圆的周长的概念,那么如何测量圆的周长呢?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材料,小组想办法测一下你们手中一个圆形物品的周长。(1)小组合作探讨方法(2)小组汇报交流(指小组到前面演示测量方法:滚动法和缠绕法。)课件演示。(3)师:想一想,这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都是把曲线转化为直线来量的)2、师指黑板上的圆问:它的周长怎么量?师:看来刚才同学们发明的测量方法是有局限性的。那我们能不能寻找一种方法,通过计算知道圆的周长是多少?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发现这种测量周长的方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比较烦琐,需要一种方法来解决.三、探究周长公式1、周长与直径的关系:(1)先想一想,一个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呢?教师拿出一根系着小珠子的绳子甩动起来形成一个圆,并逐渐放长绳子。师问:你能发现什么?(2)师:圆的周长确定与它的直径(半径)有关。(板书:直径)那么周长与它的直径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请小组合作、测量出你们桌上圆形物品的周长和直径,并填写实验报告单。(课件出示报告单。)(3)小组活动并汇报交流。从刚才的探究中你能发现什么?(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3点多一些。)2、认识圆周率。(1)师:其实,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它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叫它“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课件出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师: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多多少呢?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圆周率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发明人、时间、取值范围等。)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些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2)师: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同学们在计算时都不太准确。我们在计算时用不到那么多位数,一般取它的近似值:课件出示:π≈3.14(强调“约等于号”)3、推导公式:(1)通过以上研究,谁来说一说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学生回答,师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板书: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2)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用d表示圆的直径,如何用字母表示圆的周长的公式呢?学生回答,板书C≈πd(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那么面对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你会想到什么?(要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圆的直径)如果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