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范仲淹第三单元词四首语文要素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词的特点:诗余、长短句、分片、曲调(词调)、韵律词牌与情感表达的一致性(刚毅情怀)豪放派先驱借景抒情,自我隐含,含蓄深沉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词牌与情感表达的一致性(意兴飞扬)以诗入词,变革词风的尝试直抒胸臆,主体形象鲜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词牌与情感表达的一致性(豪迈气概)推进了词体的革新情景交融,不可分割满江红(小住京华)词牌与情感表达的一致性(壮志豪情)巾帼之豪气景情相继,景为情蓄势一、学习目标:(一)简要了解词的发展史,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二)细读文本,学习鉴赏词作的方法(三)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四)当堂背诵并默写二、知识链接(一)词——宋词词于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对它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音乐。宋朝初期百余年间,国内比较安定,经济高度繁荣,尤其是城市经济高度繁荣。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以各类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杂剧、影剧等,而词是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晚唐五代以来,词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给伶工歌女歌唱。入宋以后,词最初用于娱情,诗文主要用来述志。宋代文人多集社会责任感和个性组合为一身,逐渐将视野转向更广阔的领域在中国诗歌史上,唯一可与唐诗媲美的是宋词。在词的发展史上,宋词占有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词发展到宋代,在词体建设、艺术手段、题材内容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对外,曾挂帅戍边,敌人不敢进犯;对内,曾进行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累官至参知政事。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我们学习过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2.写作背景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边防空虚,宋军一败再败。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即作于他在延州率军抗敌时。3.《渔家傲·秋思》在词史上的意义范仲淹曾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抗击西夏。四年的军旅生活,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丰富了他的人生感受,也改变了他在《苏幕遮》中所表现出的情柔语丽的词风。词中的塞外景象、边塞生活、将士们的情感、志向,为词世界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而沉郁苍凉的风格,则成为后来豪放词的滥觞。三、细读文本,鉴赏词作《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角连声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上阕写景雁去边声孤城长烟落日渲染荒凉萧瑟气氛下阕抒情异家万里-归无计羌管悠-霜满地燕然未勒抒发思乡报国之情泪借景抒情苍凉悲壮,沉郁雄浑总结:这是一首反映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词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运用典故,描绘了边地奇异苍茫的秋景,表现了作者感叹功业未立和思乡念亲的复杂心情。上阕描绘边塞壮阔苍茫荒凉的秋景,表现边地的荒凉和将士的劳苦。下阙抒情,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思乡忧国之情。赏析诗歌: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异”字统领全词。衡阳雁去无留意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强我弱。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这入夜的悠悠羌音、浓浓白霜,更使人惆怅难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