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轻装上阵巧妙取胜VIP免费

轻装上阵巧妙取胜_第1页
1/5
轻装上阵巧妙取胜_第2页
2/5
轻装上阵巧妙取胜_第3页
3/5
轻装上阵巧妙取胜——减负工作中的几点体会许家沟乡下堡中心小学蔺林英纵观教育全局,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造成厌学、逃学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做法严重地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已成为社会、学生的迫切要求。那么,“减负”、“减负”我们的口号喊了十几年,我们究竟为学生减去了什么?要减轻学生负担,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严格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做,基本上杜绝作业超量现象。显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高效完成作业,就成了一种技巧,一种艺术。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我执教二十年来,在减负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一、沉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一听到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室里就会发出“哇”的尖叫声,这是教师经常面临的难堪现象。在这个以学生成绩来衡量教师价值的今天,教师都会使出自己的“杀手锏”——留作业,似乎只有给学生大量的留作业,并且能让其不折不扣地完成,是考取高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于是乎,大量的作业铺天盖地而来,请看看孩子们书包里的各种资料吧:除了必要的学习课本外,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学习资料,如《小状元》、《培优练王》、《名师导航》、《金牌100分》……学生走马灯似的做了一套又一套资料,不厌学才怪呢!二、沉重的课业负担,又导致了心理负担的产生我认为“负担”有两种表现,一是形式上的,二是心理上的。形式上的负担是看得见的。比如作业的多少,对学习是否有兴趣;心理上的负担则是一种心理感受,学生不喜欢而被动强迫其完成,就成为心理负担。如果一位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动,师生关系紧张,课后作业又多,学生就会对这位教师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久而久之,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形成,并产生憎恨和报复的思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记得有一次我去×××学校执行监考任务。考完第一场后,一个学生背着书包就要走,我连忙告诉他,下节课还有考试任务,请他不要离开考场。他一脸愤怒地吼道:“我不要给这个龟孙老师考试。”说罢扬长而去。这个例子,我想了很长时间,一个学生讨厌一个老师,他就不会喜欢上你的课,更不可能去完成你留的作业,1那么,你的教学质量的保障又从何谈起呢?我们所谓的减负,是要减掉那些压在学生身上过重的、有碍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合理的负担。过重的负担是在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面产生的。减轻学生的负担关键在教师,减负的成败得失关键还在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生观。必须做到“以人为本”,要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思想。既然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学生,我们就得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想问题,看看他们喜欢什么,问问他们需要什么;走进他们的心灵,听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能快乐地学习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我们要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敢做“先者”、“勇者”。那么,我建议,在我们高呼“减负”的时代,真正为孩子减轻一些学习负担吧!三、减负工作,不要口号最响,只要行动最好很多教师经常这样认为,要想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就必须熟悉各种题型,要想熟悉各种题型,就得大量做题。“题海战”便顺应了这个时代的潮流。因而,我们一边高呼减负的口号,一边考虑成绩的重要。减负工作只能流于形式,而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减负”工作中,思考过很多东西。我挣扎过、徘徊过,也做了很多尝试性的工作,反思并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我不善于给学生留过多的作业,也从没有在课余时间留过学生,而学生却十分喜欢我,也十分喜欢上我的课。这大概是“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缘故吧,我的教学成绩却又能常常名列前茅。如果你认为我的那些“小伎俩”值得你去参考,就看看我是怎么做的吧:1、优化作业设计,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作业设计有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两种。设计课堂作业时,我采取先易后难的形式,前几个题是基础训练题,后两个题是思维性较强的题型。我允许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不做最后一个题,也允许做题较快的学生“自由学习”。...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轻装上阵巧妙取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