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词的常识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词又叫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原来可以合乐演唱,乐谱失传后,只剩下词牌,词牌就是词的调子,每个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调和韵脚,词人依照词谱填词,所以把写词叫做“填词”。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写在词牌后面。词一般分为上下阕,上阕一般写景,下阕多为抒情。词的分类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婉约派豪放派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柳永。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正音嶂燕羌寐zhàngyānqiāngmèi朗读节奏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已嵌入课件).wma1、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参考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浊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定的功绩,归家之日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将军和战士不能入寐,每日哀伤落泪,直等到头发花白也难以回归。2、上下阕分别写什么?上阕侧重于下阕则侧重写景抒情3、赏析上阙——品景(1)男生齐读,女生思考:上阙的景物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氛围?•苍凉、悲凉、萧瑟、肃杀、荒凉、冷寂。(2)词中描写的景是哪里的景,什么时节的景?词中何处可以得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节。•异: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3)词人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A、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这是与家乡大“异”的。气候之异B、四面边声连角起北风呼啸,战马嘶鸣,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肃杀、悲凉。边声之异坐落在重山峻岭间的孤城,当长烟直上,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城之异“孤城闭”暗示形势是紧张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赏析下阕——悟情1、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读出?哀伤——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江苏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作者任陕西副使,抵御西夏的侵扰。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燕然勒功”(勒石燕然):东汉大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等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该典故指建立或成就功勋。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3、这时作者又处在一种什么景中?词人会是何种心境?“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