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教案不经磨难不成才——让孩子增强耐挫折能力湛江市第十五小学蔡斌芳教学目的:1、让家长了解孩子受挫折后的表现及成因。2、让家长明白培养孩子耐挫折能力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让家长明白怎样培养孩子耐挫折能力。教学准备:1、《父母课堂》。2、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各位家长好!感谢你们抽空来到学校与我们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今天,我们将共同探讨的问题是:怎样培养孩子耐挫折能力。(板书)俗话说:“不经磨难不成才”。人的一生总要不时地与挫折“搏斗”,不经历挫折,不闯过挫折,就无法领略“风雨过后见彩虹”的人生胜景。在这过程中,不知会摔多少跟头。摔倒了,有人扶一把固然好,但真正要站起来还得靠自己。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正视挫折,战胜挫折,增强孩子耐挫折能力。二、造成挫折的原因(一)、典型案例警示出示:2012年4月13日19点30分左右,山东省东营市胜利一中14岁的初二女生李欣玥因不愿意按学校的规定剪头发,从自家五楼的窗户跳下,后因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爱她的父母、老师和同学。(案例选自《父母课堂》2012年9月“关注”栏目)(二)、分析案例中的李欣玥把头发当作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甚至胜过一切,当学校三番五次要求她剪发时,她在奋力抵抗无果的情况下选择了最极端的做法。因为来自1现实的压力与她的自我认知产生了矛盾,这让她产生挫折感。这些挫折感让她无所适从,最后选择了跳楼自杀。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个人行动目标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造成挫折的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人是否体验到挫折,与他的抱负水平有关。当他把自己所要达到的标准定得过高,超过了实际的能力,就很容易产生挫折感。面对挫折,不同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其结果也就完全不同。持积极态度的人正视挫折,他们内心的安全感使他们坦然地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他们不回避前进途中的障碍,而是想方设法解决和战胜它。持消极态度的人遇到挫折则是退缩、回避、幻想或妥协,甚至被挫折所压倒。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于受身心发展和社会阅历等的限制,还不能对自己和社会有清楚的认识,他们的目标期望值往往比较高。因此,挫折是中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时常会遇到的问题。作为家长,应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使他们认识到困难和挫折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教育他们如何应付所遇到的挫折,提高挫折耐受力。三、学习、借鉴好经验(一)、出示《父母课堂》教子良方中的成功案例:求芝蓉,2007年浙江文科状元,当年以644分的成绩名列榜首。求芝蓉的父母从小就对她进行耐挫折教育,一方面利用榜样的力量唤起她战胜挫折的信心,另一方面不时对她进行心理疏导,让她逐渐增强抗挫折能力。因此她后来能够坦然应对高考,并取得优异成绩。(二)、家长讨论并借鉴“求芝蓉父母”做法的可取性。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是真正有智慧的爱。相反,如果一味溺爱孩子,可能会导致孩子任性、自私、依赖、软弱,难以与人相处,甚至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对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孩子的路要靠他自己走,如果真爱孩子,就应该放开他的手,让他走自己的路。而不是让他抱怨命运多舛,被挫折打败。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在逆境中调适自我,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百折不挠,这样才能让他把自己从挫折中拯救出来。四、共同研讨:怎样培养孩子耐挫折能力(一)、对孩子的期望应合理,培养孩子能正确地评价自我。(板书:正确自评)2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家长应有客观的评价,并据此对孩子的成长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励孩子向恰当的发展目标努力。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优点而无视他的缺点,孩子就会对自身的不足缺乏认识而骄傲自满,不能接受失败;如果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不敢面对失败;当然,家长如果总是挑孩子的毛病,贬低孩子,对孩子不抱期望,也同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这样的孩子缺乏自信,会逃避困难以求避免挫折。总之,家长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会加大儿童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