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描写让人物起来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老舍一、【教学目标】1、掌握动作描写的基本方法。2、观察人物动作特点,写出人物个性。3、培养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基本能力。二、【教学重点】观察人物动作特点,写出人物个性。三、【教学难点】培养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基本能力。(1)、积累常用的动词(2)讨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动词如果换成小括号里的动词,好吗?为什么?a、我终于爬(登)上去了,蹲(站)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走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我慢慢地把身体移(靠)过去。“看见了。”我说。——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b、太子闻之,驰(前)往,伏(对)尸而哭(泣),极哀。——《荆轲刺秦王》心情性格(3)总结归纳:好的动作描写可以——a、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b、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c、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1、在括号处填写恰当的动词。有时候是布鞋在它上面()过,有时候是草鞋在它上面()过,有时候是皮鞋在它上面()过,有时候是赤脚在它上面()过,小青石看见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乐。(《小青石》)跳跑走踩2、请给以下场景设计人物动作:(七十六岁的守财奴葛朗台老头看到女儿欣赏她的定情之物金梳妆匣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2)、动作描写的常用方法:方法一:选用准确的动词描写。方法二:把人物的动作细致入微地描摹出来(即在动词前添加恰当的修饰语)。方法三:动作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年龄特点。方法四:选择那些最能揭示人物性格、心理的动作进行描写。练笔要求:1.仔细观察人物动作,完整描写过程。2.选择准确的动词。3.添加恰当的修饰语。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圪垯(ēda)ɡ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宽?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jué),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动作描写让人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