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九年级下册第12课_苏东的艰难探索VIP免费

九年级下册第12课_苏东的艰难探索_第1页
1/21
九年级下册第12课_苏东的艰难探索_第2页
2/21
九年级下册第12课_苏东的艰难探索_第3页
3/21
1、苏东:苏联和东欧。(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2、艰难探索:社会主义探索。苏东的艰难探索苏东的艰难探索=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探索1、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形成斯大林模式。政治:建立苏联;(1922.12)、《1936年宪法》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37年工业产值大幅增长等。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等国家领导人为其守灵苏联第三任领导人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改革(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经济——片面发展工业,造成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政治——个人崇拜严重,社会主义民主遭到严重破坏赫鲁晓夫的改革(小修小补)赫鲁晓夫的改革(小修小补)经济改革农业改革工业改革政治改革♣如何改革?(改革措施)因为当时农业的生产水平不能满足人民对于食品、工业对于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改革——经济改革突破点结合课本第75页的材料阅读,想一想: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为什么要从农业开始?农业改革v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措施v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模式,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不经反复实践和深思熟虑就鲁莽行事,改革注定失败。政治改革v提出反对个人崇拜,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措施v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使不少人的冤屈得以昭雪。我们应如何客观看待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提示:请从进步意义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分析)砸毁斯大林铜像全盘否定斯大林对赫鲁晓夫政治改革的评价但未能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最终重蹈覆辙。进步意义:消极影响:赫鲁晓夫的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识图:请在下图中指出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地理方位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改革类历史事件学习方法提示:(1)为什么改革?(背景)(2)如何改革?(措施)(3)改革效果如何?(结果或影响)♣为什么改革?(背景)(1)照搬苏联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促使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苏联模式与本国国情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匈牙利改革♣如何改革(措施)(1)经济上—(2)政治上—把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试一试:请你试着从改革措施中分析改革的成效:1.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2.经济稳步发展。3.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4.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的改革历程中,你得出哪些认识。拓展延伸(提示:可从实事求是、重视民生等方面考虑)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九年级下册第12课_苏东的艰难探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