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摘要: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关注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前教师的身心健康既会影响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又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发展。本研究通过平时对幼儿教师的观察及一些媒体报道,提出适宜缓解该地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合理的社会期望值,切实减轻幼儿教师的压力和负担;努力为幼儿教师创造良好地工作地工作条件和宽松的工作氛围;幼儿教师要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提高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关键词:职业倦怠;小学教师;现状;对策一、研究问题的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职业倦怠的研究开始延伸到教学领域起,直到90年代中期以来,倦怠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竞争的加剧,我国中幼儿教师承受的职业压力与日俱增,国内外的诸多研究均显示,教师职业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如果职业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直接导致职业倦怠。(一)研究的意义职业倦怠阻碍着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它会使教师减少对教学工作的信心与热情,高职业倦怠的教师,其离职率高,工作绩效差,导致教学品质的低劣。那些陷入职业倦怠境地的教师们常因对工作的厌倦而丧失了追求专业发展的意识,对工作敷衍了事,缺乏专业发展的内在动机,因而难以将各种外在的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机会和可能性转化为自身的实际专业发展,从而影响其专业素质的提高。因此,研究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从不同角度进行干预,对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研究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平时对幼儿教师的观察及一些媒体报道,分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一)职业倦怠冉祥华提出:职业倦怠是指人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惫的心理状态,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下降的一种状态。①(二)教师职业倦怠曾玲娟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的状态。②综合以上对“教师职业倦怠”概念的阐释,笔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由于现实状况与其职业期望相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三、研究方法(一)观察法本研究通过平时观察学校的日常作息时间,教师们的精神状态,对待学生的态度及学生的品行与学习情况等来获取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四、调查结果与分析1.不同年龄的小学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30岁以下情绪衰竭感最高,30-40岁次之,50岁以上也存在一定的情绪衰竭,30-40岁年龄段的教师低成就感是最高的。这个年龄段的教师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所承受的生活压力和工作负担明①冉祥华.谈教师的职业倦怠[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37-41.②1显高于年轻教师或年长教师,更易产生疲惫感。而50岁以上的教师由于体力、精力大不如以前,也容易在教学工作中出现力不从心的状况。2.不同学历的小学教师在情绪衰竭上存在显著差异,从平均数来看,大专以下学历的教师去个性化程度和低成就感都较高,而且大专以下学历教师的情绪衰竭感明显高于本科学历的。4.不同教龄的小学教师在情绪衰竭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教龄的小学教师在情绪衰竭存在显著差异。教龄3-5年在情绪衰竭最为严重的。从平均数来看,11-20年教龄的教师低成就感最高。由于这一年龄段的教师正处于为事业努力的时期,对自己的前途命运特别关注,对自己事业发展的期望也非常高,但是这种高期望往往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会使他们产生付出得不到回报的感觉,因此工作满意度降低,进而失去对工作的热情,倦怠有所增加。①而教龄在2年以下的教师由于刚刚参加工作,既年轻工作热情又高,可以与学生顺利沟通,不容易产生挫折感,所以情绪衰竭状况不严重。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这样说道:“想当个‘孩子王’就选择了做小学教师,现在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感觉很快乐,因为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