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兰州市城关区五里铺小学/付建林社会的发展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语文课程标准》已把人文性定位为语文学科的其本性质,同时也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热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吸纳人类文化的精华,具有广阔视野和创新能力,成为对民族、国家、人类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可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在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呢?语文学科是一门洋溢着作者灵性的,积淀了民族的睿知、文化、精神的,具有浓郁的人文特色的课程。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材与学生生命之间找到链接的点,并带着学生一起走进心灵世界,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实现感悟与理解的融合,人心与文心的默契,观点与精神的共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素养的特殊载体,这也正是语文课程独特的人文价值所在。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完全是一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让学生享受人文关怀的过程。一、从语言文字入手,让学生得到人文性的滋养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既是表达情意,那么用它组成的作品,都寓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审美意义及哲理。语言文字为外,思想哲理为里。通过语言文字外壳,深刻揭示课文中蕴含的情与理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点。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从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和影响。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人们掌握语言就是为了相互之间交流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牢牢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本体,该细嚼的地方,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让学生在获得语言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如在教学《一只小鸟》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反复品读“它的小小的脑子里忽然充满了新意,抖刷抖刷翎毛,飞到枝子上,放出那赞美自然的歌声来。”和“它的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落到地上来。……”这些文中的重点句子,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学生对小鸟的喜爱之情、怜悯之情,对伤鸟者的愤怒之情就自然倾泻而出。在这里,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他们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等人文素养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滋生,这种潜滋暗长的濡染给予学生的才是真正的人文精神的滋养。二、从审美教育人手,让学生受到人文性的熏陶文学和美学是情同手足的同胞姐妹。人的精神文明也有赖于美的陶冶,美感对于人文思想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虽具有工具性,但它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翻看教材中一篇篇题材不同,体裁各异的文章无一不具有自己的思想主题,即使是作为语言材料的词汇、句子也无一不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教育优势理所当然地要求它应发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的积极作用。新教材所选编的内容文质兼美,充满了艺术魅力,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是对学生进行审美和人文教育的教科书。教师要深人挖掘教材的艺术性和人文因素,让学生享受审美情趣的同时获得思想启迪。在教学中,通过感受自然景观美,如《葡萄沟》的风情,《五彩池》的神奇,《山寨》的秀丽,《海底世界》的奇异,《瀑布》的瑰丽壮观……来体会祖国的幅员辽阔,山河壮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像《数星星的孩子》、《苹果落地》、《壶盖为什么会动》等反映人物刻苦钻研的作品,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人文素养。另外,新教材中以主题单元的方式呈现的色彩美、声音美、星空美、季节美、想象美、家园美、和平美……这些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素材,教师只要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将学生引入文本所描绘的意境美、形象美中,学生将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言:“当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时候,智慧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