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是改革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助推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是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客观需要。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而言,又是实现新《英语课程标准》目标,推动我国基础外语教学向更高的目标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的实践表明,教育教学改革,其切入点是改革课堂教学。而改革课堂教学,从老师层面上看,其核心则是老师角色的转换。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其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的教学过程,给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难得的契机,同时也为促进老师角色的转变增添了巨大的动力。1、活化教材,当好教学的组织者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之一,是坚持学生自主学习还是被动接受学习。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在引领和领导学生全力以赴投入学习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由此,教师主导作用的好坏,是关系教学成败的关键。而实践表明,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教学的组织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要求老师不单要备好课,钻研并吃透教材,还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重组,创设课件,统筹好教学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听、说、读、模仿、做、唱等方式,去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与相互合作,使他们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体现,进而完成学习任务,取得“授人以渔”的成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势必要从传统的老师就是讲课,强调学生接受学习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把注意力集中在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不失时机地围绕教学目标,调整课堂学习活动,使自己真正从“主讲者”变成为组织者。2、因势利导,发挥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始终把以“学”为主摆在优先的位置,是现代教育必须遵循的总则。小学英语作为入门教学,尤其是这样。为使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地培养起学习兴趣,习得知识,给以后乃至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具体指导。但是,老师的这种指导,不应是传统教学中的“师道尊严”,让学生惟命是从,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交往的基础上,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方法上的循循善诱与具体引导。多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走进小学课堂之后,多姿多彩的教学方式,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尤其是经过精心创设的贴近实际生活的情景环境,为学生发散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平台。在课堂活动中,老师因势利导,及时指导学生在较为自然的情景之中实践与参与,使外在环境与学生内在心理产生共鸣,从而激活其内在潜能,推动学生积极自主学习。3、平等参与,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突出了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平等性。作为教师已不是单一的传授者和解惑者。由此,在长期传统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的“传递、授业、解惑”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的合作关系已成为必然。在长期的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一同朗读课文,齐唱英语歌曲,用英语对话,一起做游戏,这种亲和力,不仅增强了情感交融,密切了师生关系,而且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使老师自身的知识被激活,克服了个人教学的局限,提升了教学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从师生互动中,增强了发现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显而易见,在信息技术化的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知心朋友,作为教师要勇于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使他们随时都感到无拘无束,敢说,敢讲,敢于表达不同的见解,在师生双边合作中,促进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