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三案设计年级:七学科:语文课题:《秋天》课型:新授备课时间:10月11日主备人:王国光审核人:薛春梅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通过反复诵读,揣摩、欣赏精彩语句,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3、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流程导航台知识链接自主探究环节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2、研读全诗,说出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说出理由。3、品读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诗中的三幅画并为诗中的三幅画面各起一个名字。4、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导语设计: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呢?请说明理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其实每一个季节都是美丽的。就像现在,秋天已经在不经意间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你感受到了吗?如果你的感受还不够深切,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何其芳的《秋天》,来看看他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一种景致?1、师讲解诗歌的朗读:秋天是一幅画,秋天是一首歌,秋天也是一个朦胧的梦。读诗要带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要注意停顿、重音,快慢和语气,结合第一节师指导朗读。之后让学生练习朗读,再组内交流,选出代表,进行朗读。2、结合相应的句子或词语在书上批注或者在本子上总结。3、根据诗歌所创设的意境,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选取诗歌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描绘。4、在品析语言,欣赏图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走近作者及背景: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原名何永芳。散文集《画梦录》。本文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作者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他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表现出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1、老师范读第一节: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提示:“满坡”要重读,因为它写出了秋日清晨珠之多,可见空气非常清新,“飘”要读出拖音,“饱食”“肥硕”要重读,因为它们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丰收的景象。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1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合作交流环节小组合作交流以上问题;全班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小组交流,推荐优秀者在班内交流。展示点拨环节1、品析美句:我喜欢的句子:“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这句的意思是用镰刀来收割了很多的稻子,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读来好像吃到了大米,满口生香。B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C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内心世界——思念。2、品秋:描绘“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1、“三分诗,七分读”,要欣赏好诗,必需得从读中悟,而读好诗首先要投入,心无杂念地把自己融入情境,展开想象,让自己置身其中,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2、想像每一幅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把它描写出来。1、师指导赏析诗歌的方法:A、从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入手;B、从个别传神的词语入手;C、从表达的情感入手。2、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2巩固达标环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狄金森也以“秋”为主题写了一首诗《秋景》。比较,说说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秋各不相同,可它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