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枣儿九年级下册语文凤台县钱庙中学冯立一、课文导入二、作者简介孙鸿,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蓦然()翘首()•掸()踌躇()•咀嚼()•囫囵()mòqiáodǎnchóuchújǔjuéhúlún三、检查预习——读准字音咀嚼: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三、检查预习——词语解释四、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五、齐读课文,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于老人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2、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关于男孩3、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关于枣儿4、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六、深层探究,突破难点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1)“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2)“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六、深层探究,突破难点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学生自由发言。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六、深层探究,突破难点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七、艺术手法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剧情,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而亲近,又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剧中有不少台词和情节富有象征意味。八、课堂小结《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九、布置作业1.同学们,回去作一个围绕“枣”的话题的调查报告。比如:我家载过枣树吗?我们村庄谁家的枣树最大?围绕枣树发生的故事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