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以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兰州市西固城第一小学马岩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1.个人因素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分成二到三课时,我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为第一课时。那么,对于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该如何上?上到什么程度?是我近几年带高年级以来一直存在的疑惑。但是又无从学习,因为无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展示课,几乎没有人会执教第一课时。而作为自己,在上公开课时,一方面认为第一课时内容单调,不够精彩;另一方面,觉得第一课时比较难把握,没有现成的办法,于是第一课时也被自己忽视了。所以本人在高年级语文阅读课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课时不是过“胖”,就是过于简单。2.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说:“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3.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课堂上,落实常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得技能,增强语文能力;教学环节精简,使得教学过程简约;丰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课堂小练笔,使读写相整合;契合儿童,教学要有童趣;挖掘资源,使语文课程丰富充实。综合以上几方面,本人现提出“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以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这一课题。二、课题概念的界定1.“第一课时”,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很难在一节课40分钟内完成,一般都要二到三课时。而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我们界定为第一课时。2.“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3.“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在本课题中1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4.课题名称解读:“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以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此课题是想通过在高年级的阅读课教学实践中,通过不再程式化的教学策略,使第一课时简单、本分且扎实。让第一课时的教学为第二、第三课时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达到课虽分,理不断,思不断,情不断的效果。三、研究的理论支持1.信息时代下的素质教育观随着21世纪的降临,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这是对整个国民素质的严峻挑战。迎接挑战的一条重要对策就是必须明智地选择和确立符合时代要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基础教育观念与模式。学校的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同时,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这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应当使学生知识坚实,能力超前,目光远大,思维创新。信息社会决定了教育必须走改革发展之路,必须强调教学的效益。因此,教育改革的目标应该更符合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2.信息时代下的人力效能观常规教学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的。在教学内容上统得过死,学科划分过窄过细,在教学方法上捆绑过紧,在考试方法上模式单一,缺少生气。主体性发展,就是强调要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实现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新模式。还给学生自由空间,构建新型人才质量标准的指导思想。即要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强调主体性的能动发挥。3.信息时代下的时间质量观巴班斯基在其所著的《教学过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