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特征:给文章一个明确的身份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学高级教师杨世源文体特征就如同人的性别身份,是一篇文章最明显的识别表征,与文章的语言风格、结构方式、内容指向、应用功能等直接相关,是必须明确的概念。可这些年的高考作文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于是不伦不类的作文大量出现,抄袭、套作、宿构的文章屡禁不绝。这几年,人们普遍意识到了淡化文体的危害性,于是强化文体意识的呼声不绝于耳,在高考作文阅卷中也开始对“四不像”作文说“不”。2010年山东卷作文要求中特别强调“文体特征鲜明”,而湖南卷和江西卷则明确限定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就是强化文体特征的明确表述。但在写作实践中,这种流毒远未肃清,非驴非马的作文依然盛行。学生作文中文体特征不明显的症状主要有以下五种:一、记叙议论平分秋色。话题作文的思维模式就是发散,话题就是思维的起点,就是圆心,写作的方法一般就是以话题为起点拓展发挥,所以常常会见到半截记叙半截议论的“四不像”文章。作者本来打算写一篇记叙文,可事件交代清楚后发现字数还不够,于是接上前面的话茬展开议论,结果一篇文章分隔成表述方式迥异的两截,显得不伦不类。也有一些文章正好相反,前面亮出观点,然后讲道理,举事例,阐述论证,中途却摇身一变,又开始讲述事件。如一篇以“对手”为话题的文章,标题是《感谢对手》,文章开篇点题,提出观点:“不应排斥朋友,同时也要感谢对手”,接着第二段是一个标准的议论段,围绕分论点“人生漫漫长路中,对手是同行者,也是挑战者”阐释强调,铺排论证。接下来是这样一个独立段:我练乒乓球的经历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文章“华丽转身”,详细叙述自己练乒乓球的经历。倒是没有脱离话题“对手”,先写最初以父亲为“对手”,球技渐渐提高,后来父亲又给我找了新的“对手“,作者的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正式比赛中赢了新对手,得了冠军。结尾还不忘照应文题,结构严谨。可文章前半截是议论,后半截是记叙,根本搞不清作者是要用事例证明一个道理,还是要通过一件事情体现一种感悟。二、议论文中叙述过详。议论文中的叙述和记叙文中的叙述有着不同的目的和功用,因此表述的要求也就不同。议论文中的叙述一般用在事例的列举中,要靠事件本身蕴含的事理关系证明观点,所以形象的精细刻画、情节的迂回曲折、环境的烘托渲染不仅多余,还会喧宾夺主,打断严密的思维,耗散文章雄辩的论证力量。如一篇文题为《坚韧——我追求的品格》的议论文这样开头: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涅前,气息微弱,一字一顿地对身边的弟子槃说:“你看看我的牙齿,怎么样?”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迟疑地说:“都掉光了。”老人又艰难的指着自己的嘴说:“那么我的舌头呢,还在吗?”大家更加疑惑地看着师傅说:“还在。”老人的脸上掠过一丝笑意,吃力地说:“所以说,坚韧的东西总是比坚硬的东西强”。可见,坚韧是多么重要,因此我要追求这种品格。这是一则深透禅机的对话,引出了“坚韧”的内涵,推出了文章的观点。但文章中对弘一法师语态、神情、动作的描绘很容易将读者的视线引到对高僧的同情和敬仰上去,不仅不利于突出观点,而且还会弱化主旨的表达,因此是文章明显的败笔。如果将描写表情神态的词语删去,只留下对话部分,简洁明快地呈现对话显示的逻辑推理过程,论辩的思路会显得更加清晰。三、记叙文中议论突出。记叙文中的议论主要表明一种观点态度,为情感的抒发做铺垫或蓄势,一般语言含蓄,不过分直白鲜明,而且在篇幅上也严格控制,不会滥发议论。有的人却在记叙文中用大段的排比,反复强调一种观点,弱化了记叙文以形象感人,以事件表明态度的功能,最终的结果是中心不够突出。下面是前面提到的《感谢对手》一文升格成记叙文后的结尾:感谢对手?是的,羚羊从梦中醒来,它想起的第一件事是要超过跑得最快的狮子,狮子从梦中醒来,它想起的第一件事是要追上跑得最慢的羚羊,于是,非洲大草原上尘土飞扬,生机勃勃。虽然这一段话中有观点态度,但已完全不同于以论证观点为目的的议论。强调“对手”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但着眼于自身体验,并联系感性的事物,通过形象的描绘来表明态度,显得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