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的赏析当阳市新店小学刘希梦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大多是名家名作。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能力和方法,对于提高自身语文修养水平和语文教学能力,必然不无益处。现代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重,是因其语言精练、辞藻华丽、行文隽永、手法巧妙,对激发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大有裨益。说难,是因其虽“神不散”,但毕竟“形散”,不像记叙文那样完整,说明文那样明白。要教好它,就一定要改革教学方法,要针对散文的特点,再现散文的意境,将动人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深情的“涵泳”、“赏析”中,把握文脉,习得语言,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感情,掌握出神入化的表现技巧,从而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散文贵在意境。散文中的“意”是指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因事明理。这些可寄托作者情思的景、物、事就是“境”。这就是环境与心境的统一,景和情的统一,意和境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教学散文时可以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探求散文的意境美,从而悟情、入情、察情,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作品的内容之美、境界之高。一、意境一致情景交融小学语文的课文,有很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学作品。老师要抓住这些好文章予以分析,与学生一起领会文章中那幽深美好的意境。课本中描写大自然风光,歌颂祖国壮美河山的文章就很多。如,《桂林上水》中“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这些优美的文字画出了桂林山水的奇异美,将我们引入了一副神异的山水画中。这时,我们指导学生要融入这美的意境之中,细细体会那美的语言,美的风光,美的山山水水,美的描写构思,从而使学生引发出一种阅读的情趣。此外,《海上日出》、《梅雨潭》等作品,也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祖国河山的美好壮丽,融情于物,情景交融,它们是具有很美的意境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深深体味其中的妙处,并融入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去。美的作品不但以深邃的意境见长,而且以精美的语言取胜。尤其散文,语言更是流畅生动,清丽怡人。或对偶排比,铺陈挥洒;或神驰万里,天上人间;或议论抒情,神情飞荡。教师要指导学生捕捉文章中进行这些描写的句子和词语,体会其中的感情,领会其中的妙处。如:《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吃鱼骨、嚼草根献出生命的形象描写;英勇杀敌,拒不投降而跳悬崖的狼牙山五壮士的高大形象的刻画;为了战争胜利而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形象的描写;日理万机,积劳成疾的周总理感人的展现,都运用了准确入深的语言进行描写。教师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深入赏析,细细品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必须分析课文是如何用美好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去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要反复咏读课文,使学生产生激情,受到强烈的感染,激起情趣,产生强烈的审美愿望。在欣赏玩味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琢磨,把学生带进美的意境中去,从而感受自然之美,文学作品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二、抓住线索理清层次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以情动人。所谓“形散”,是指内容散、章法散、笔法散;“神不散”,则是说题旨鲜明,意蕴通达。不论内容怎样“散”,总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不管结构笔法如何散,总有内在韵味、情趣笼罩着全篇,或清新、或隽永、或华美、或古朴,情趣虽异,归旨却为一。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准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然而,单是抓住文眼,还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切实把握行文脉络。比如:《匆匆》结构也十分单纯,十一个问句是情绪消涨的线索。问而不作答,飘忽而过,既显作品流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