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以书为友,相伴终生散文以书为友,相伴终生散文书走进我的生活,成为我挚友,是经验了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是从我刚刚踏入社会,也就是我作为知青下乡到农村那时起先的醇厚说,面对生疏而生活条件艰苦的农村,我不是豪迈奋进的热血青年,也不是勇往直前的勇士,因为面对人生与前途的一张白纸,我还不知怎样填写,还没来得及填写,命运就把我推向了一个地方,这是不能选择的选择,这是未经确定的确定。当时我和与我有着同样命运的同伴一样,心中是有些疑惧和孤独感的,尽管这种疑惧和孤独感会第1页共10页被青年人所特有的对命运的新奇和稀里糊涂的向往所掩盖。为了使自己的精神得到一点安慰,我从家里带去两本书,这是我从家里能找到的唯一的读物:一本是纸张发黄的《唐诗三百首》,这本书纸张发黄,是因为印刷的年头较早。一本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这本书纸张发黄,是因为书的材质很差。这两本书当时作为“封、资、修”读物被列为禁品,因被家人遗忘在一个破箱子里而得以存留。由于这两本书当时是“希奇物”,我当作“珍宝”带到了农村。第2页共10页青年人不论精力还是时间总是过剩,经过了一天的劳累后,总还有一大段空白的时间须要填补,总还有一种无聊须要打发,每到这时我就会拿出这两本书来读:没有看法上的慎重与虔敬,没有行为上的细致与仔细,只是时间的消遣,只是精神的漫游。但我发觉,这两本书都对我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深深地影响了我,因为我对两本书都有感情,这种感情就犹如对人的感情,因为我对这两本书有了一种依恋信念理,这种依恋始终保持到现在。现在,我的书架上依旧存放着这两本书,我常常拿下来翻一翻,摩挲一番。虽然谈不上这两本书对我有一种启蒙的意义,但这两本书使我的生命偏转了一下,向文学第3页共10页的方向偏斜。尽管我没有走上文学的道路,但使我有了这个方面些许的顾盼。假如将这两本书比作我的第一个挚友,那么它们应当属于我的文学方面的挚友。后来,随着读书的禁忌被解除,我读的书多了起来,虽然每一本书都开卷有益,但不能都算作挚友。挚友,肯定是能给生命带来点什么,或者变更点什么——也就是说,挚友是影响人生的。不知由于中国人的精神遗传,还是文化血统,还是这块土地、这片土壤在冥冥中所特有的向心力,迫使我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另两本书靠近:这就是儒家的代表作《论语》和道家的代表作老子的《道德第4页共10页经》。我徘徊和探究的脚步在这里停住了。孔子的通达与睿智,老子的超然与潇洒,给我的精神世界送来了些暖意,我的心灵在这里被熨烫了一下,我的人性在这里塑制了一下。这是我的另一种挚友,堪称亦师亦友,他们虽然使我尤感亲切,这种亲切来自于中国人血液的传承,却无法与之拥抱,因为他们与我终归有太久太远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他们与现代之间隔着厚厚的历史的尘埃……有一次,我读一本书,书的作者说:世界上有两本最重要的书:一本是中国的《易经》,一本是西方的《圣经》。《易经》我读过,这本书的确很重要,但《圣经》我没读过,既然重要,就不能失之交第5页共10页臂,于是我像扣打门扉,扣开了《圣经》之门。扣开了,与其说是我扣开的,不如说那道门原来就没有关着。我是带着轻率,带着高傲跨进去的,只因为它是西方的。我不是去寻访,不是去探究,而是去概览,而是去游观,其结果,我怎样跨进去,也怎样跨了出来。东方人与西方人在文化认知上好像有一种自然的隔阂与误会。康德是西方的`一位宏大的哲学家,当他看到中国易经的太极图时,说那只不过是一条鱼咬另一条鱼的尾巴。当许多中国人读到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时,会说那是一个男性的女娃也是在用泥土造人,只不过女娃造了许多人,而男性的女娃只造了两个:一个叫亚当,一个叫夏娃。第6页共10页西方与东部的相互了解就此止步。我是一个东方人,我也在此止步了,不仅是止步,而是退了出来。我真正读懂这本书,或者说对书中的内涵有了些许的相识,是在十几年乃至二十年之后,这一次,随着我生命的长度和人生的尺度的拉长与加大,我学会了虔诚和谦卑。圣经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生命不只有肉体,更有灵魂,然而,人的灵魂总是被肉体所奴役,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