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卖泥塘(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田字格中8个生字,会认课后双横线中7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通过读课文,使学生感悟到美好的环境要靠自己双手去创造。教学重难点:识字、朗读课文;从课文中领悟青蛙后来为什么不卖泥塘了。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前置学习,事半功倍——踏实如“土”前置预习之课前预习——始于垒土1.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课前自由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理顺生字词,不唱读,养成连贯读书的好习惯。)2.在文章中,圈画出双横线与田字格里的生字,并自己查阅字典,用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书上。3.思考课文后面的几个小问题。(课前梳理好生字词,是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自主圈画、自己组词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够培养独立完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当然,前提是做家校沟通和共建工作,慢慢培养课前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始于垒“土”,才能将好习惯作为高楼的根基,提高学习的能动性。)二、课前导入,激情激趣——激情似“火”1、故事导入,用激情激发欲望。师:给来给我们讲一讲青蛙买泥塘(上)的故事?(学生喜欢听故事,也有讲故事的欲望,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故事会,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也可以激励他们开口说话,练习口语表达能力。)2、设置悬念,用灵动启发智慧。师:小青蛙听了老牛的建议,在泥塘周围种上了草,但野鸭却说这里水太少了。青蛙听了之后又会怎么做呢?他的泥塘最后卖出去没有呢?我们学习新课文。(揭示课题并板书)3、情境导入,变“序”为“趣”营造和谐氛围。师:青蛙想和全班同学交朋友,邀请你们去他家的泥塘边做客。但是想去他家可不容易,要穿过重重的生字森林;翻过生字山;走过生字桥才能抵达哦。前置学习之课中检验——积土成山1.穿过重重的生字森林: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翻过生字山:出示双横线中的字,学生可以开火车或同桌相互认读。3.走过生字桥:出示双横线中的字,学生可以开火车或同桌相互认读。4.摘得生字果:用生字来组词。5.打败生字士兵:出示生词,分组朗读。派出指挥官,打乱顺序读。(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在课中及时检验,能对孩子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决定这堂课程识字写字的重难点。慢慢地将小小的方块字“积土成山”,逐渐运用到生活中,化为己有。在教学形式上,翻生字山;过生字桥;摘生字果;打败生字士兵;通过这样的闯关游戏,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在乐趣中梳理生字,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在激情似火的学习热情中,开动脑筋,让思维灵动如水,从而夯实基础,打下垒土。)三、初读课文,大胆质疑——灵动如“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读完以后,你有哪里没弄懂想要提问?哪些字词句还不理解?需要向其他朋友寻求帮助吗?(顺势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带到课中去解答疑惑)四、和谐合作,生生不息——桃花心“木”桃花心木,本是台湾作家林清玄记叙的一篇散文,说的是种树人故意给桃花心木浇水没有规律,为了抵抗台风天气,桃花心木自己扎根地下,寻找水源,最终成就树木百年基业的事,说明人在艰苦环境中要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这样才能成为有所作为的人。因此,我们要将“授”转为“学”。而学生刚刚在自己质疑的过程中,若有教学要点没有涉及到,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补充。因此,教师也抛下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1、野鸭没有买泥塘,青蛙又会做些什么?带着问题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悟,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开动脑筋)2、青蛙的泥塘还是没有卖出去,又有哪些小动物从泥塘边经过?它们都说了什么?边读边将有关语句画下来。3、拓展思维训练。(1)小鸟为什么说这里缺树?蝴蝶为什么说这里缺花?小兔为什么说这里缺路?小猴为什么说这里缺房子?(2)设想一下,还会有别的小动物经过这里吗?它们又会说些什么?4、小青蛙每次听了小动物们的话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阅读兴趣也会不断加大,教师使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剥洋葱”,一层一层剥开故事的外壳,让孩子们在自己读书的过程中,解答自己的疑惑)生:小青蛙栽了树,种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