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霞的提问艺术[转帖]PostBy:2003-10-223:54:00——再论“问”在自主阅读中的作用王山而由崔峦和陈先云主编的《斯霞霍懋征袁瑢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一书,选了斯霞老师《<我们爱老师>课堂纪实》《<小壁虎借尾巴>课堂纪实》和《<小英雄雨来>教案》等三篇直接介绍课堂教学的文章,读后不禁为斯霞老师的提问艺术拍案叫好。在课堂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斯霞老师很重视“问”的设计。一、以问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又是激趣的一种有效手段。课堂上教师要问,学生也要问。斯霞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问。教《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生读完一、二小节后——师: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教《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读完最后一小节——生:(齐读最后一小节。)师:有什么问题?讲课开始让学生问,讲完还让学生问。不是走形式让学生问,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问。所以学生才能提出很多问题来,比如——“小壁虎的尾巴为什么会断”?“‘墙角’是什么意思”?“‘告别’是什么意思”?……因为教师真诚地让学生问,所以学生才能问得有水平。比如——生:小壁虎是动物,不是人,为什么用单人旁的“他”,而不用宝盖头的“它”?师:问得好,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生:写书的叔叔把小壁虎当人来写,所以用单人旁的“他”。“学问学问,原本有学有问。学生问才是真问”,“激发兴趣引导学生问”。在学生问中,体现了学生的参与精神和主体地位;在学生问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二、以问引思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无疑不进。”“问”来源于疑,而“疑”来源于“思”。“问”是引思的一种手段,问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教《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当学生尚未提出重点问题时——师:我提个问题,请你们想想,为什么写“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连用几个“爬”字,而不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生:小壁虎爬啊爬,说明爬的路很远。生:小壁虎爬的时间很长。“好钢用在刀刃上”。重点和关键之处,才是有思考价值之处。有些教师不懂得这个道理,“四十分钟八十问”,支节问题过多,掩盖了主要问题。斯霞老师这里问的就是主要之处,关键之处。再如教《我们爱老师》——师:……你们可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祖国”??[“祖国”的概念比较抽象,一年级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这个问题在后面教。]生:祖国是南京。(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师:不要笑。祖国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想想什么叫祖国?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这个学生对祖国的理解比较扩大一些,但还是不对。]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生:不对!(答声中也有说对的。)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因为有美国、日本朋友到我校友好访问,所以学生对这两个国家比较熟悉。]生:不能!那么什么叫祖国呢?谁能说一说?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经一再启发,学生理解了。]以问引思是需要时间的。这里表面上好像是在一问一答,实际上斯霞老师是“一再启发”:“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是用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来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美国、日本”,是通过比较认识祖国;儿童的知识有限,认识有限,当他们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的时候,也就孔子说的“愤”“悱”之时,这正是他们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斯霞老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启发:“祖国就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长在这儿的国家叫祖国。”概括得既简明,又生动、形象!三、以问促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精思。”告诉我们,书就是要多读。对课文中的重点、关键之处,更应该反复诵读。而大量的一问一答,挤占了学生的读书和思考时间。斯霞老师采取了“以读代答”的方法,实现了“以问促读”,很值得我们借鉴。教《小英雄雨来》,默读第一段之后——提问: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读读芦花村的景色。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