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人问:“昨天我家中被贼偷了,有人说是中国人干的,你对这件事怎么看?”“我国国民一向诚实善良,贵国国内多发盗贼,我建议贵国的政府应该致力于民众道德礼仪的培养,只有环境好了,才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偷盗现象。朱镕基总理唐雎不辱使命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任务辜负辱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重点)2.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等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准确理解隐藏着的“潜台词”。4探究语言艺术,提高语言思维能力和论辩水平。(难点)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重点)《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谋略和言论的汇编,又名《国策》、《国事》,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它流传甚广,差不多称得上“家传户诵”,文艺性很强。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汉室皇族。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试读课文:翻译交流1、读准字音。2、把握节奏。3结合课下注解试翻译课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第二段:唐雎面对秦王盛气凌人的责备,从容解释不能易地的原因。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第三段: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第四段:唐雎取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概括全文内容•战国末年,秦皇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答应,秦皇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国,经过激烈的口舌之战,秦王放弃了以五百里易安陵的计划。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分析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和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吞并安陵国,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写作背景安陵君派唐雎出使到秦国,要他完成的使命是什么?秦王不悦,与秦修好。不用安陵的五十里换秦国的五百里。思考:比较安陵君和唐雎回绝秦王的语言环境,看有何异同?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不同点:地点不同了,安陵君是在虎狼之秦的朝廷上;背景不同了,唐雎是在秦王碰了钉子,生了气之后。2、唐雎回答秦王与安陵君回答秦王使者的话在内容和语气有何异同?两人拒绝秦王的理由是一样的,只是安陵君拒绝的口吻没有唐雎那样坚决。安陵君只是“愿终守之,弗敢易”,比较委婉;而唐雎口气强硬,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的反问句,表达维护国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