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吴敬梓1.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3.欣赏并品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学习目标作者介绍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吴敬梓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背景资料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知识链接同治版《儒林外史》外文版《儒林外史》1.阅读目录,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组成专题学习小组,做专题探究。阅读指导以下专题可供参考:专题一:故事会《儒林外史》写了许多人物的故事。有的故事篇幅稍长,展现了人物多个性格侧面,有些故事则寥寥数笔,比较简短,但都含意深远,韵味悠长。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A.梳理你想讲述的故事的情节,准备一个简要的提纲。B.讲述时既要抓住故事梗概,更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C.注意体会故事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与思考,努力在自己的讲述中体现出来。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向为人称道。突出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小说写了数百个人物,上至达官显宦,下至贩夫隶卒。他们行藏不同,性格各异,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让读者一见而洞彻其灵魂。选择书中一个主要人物,细读有关章节,看看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呈现出怎样的讽刺效果。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体会。专题三:续写故事《儒林外史》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书中的人物常常在登场数回之后旋即退场,从此不再出现。他们退场之后的生活将会如何?又会有哪些故事?选择书中的一个人物,发挥想象,续写他的故事。A.打开思路,天马行空,尽情想象,不妨设置一些悬念,让故事更吸引人。B.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要符合其性格特征,不完全脱离原著。C.尝试在写作中学习作者通过富有意味的细节来塑造人物的笔法。3.读后感写作指导。首先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最有话可说的一个点,可以是小说中的一个人或者一个故事,作为读后感的切入口;接着确定读后感的中心,画出思维导图或者写作提纲;然后当堂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个片段;课后扩充成篇。主要内容《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它以真人为模特儿,以当代发生的事为素材加以概括提高。作者从儒林入手,对民族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霉烂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批判。与以前的小说相比,更具有思辩和批判的特色。小说主要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揭示其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要的,也并不动人,而作者所抨击讽刺的人物却活跃其中,成为光彩的艺术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儒林外史》不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