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管理一、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单科教学的组织管理有什么不同?1、组织管理必须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高中阶段是学生各方面渐趋成熟的阶段,高中生在心理、认知发展、情绪发展、人际关系发展等方面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由于高中生所担当的社会角色,决定了高中生不可能真正实现独立;情绪生活中仍然存在不太成熟的因素;在人际关系方面,高中生渴望人际交往,特别是渴望融入社会,但由于社会阅历不深,常常导致一些高中生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另外,由于研究性学习的特殊性,整个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没有固定教材,没有固定的套路、规范,没有固定的资料来源,没有固定的人际交往群体,活动没有固定的时空条件等等。因此,指导老师在全面认识学生个性的前提下,针对研究性学习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加以适当的指导和组织管理,是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选择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后,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式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学生对课题目标的达成负有主要的责任,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采取与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相适应的自我管理的模式。2、组织管理的主体必须是多元的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只是满足书本知识和获得间接经验,转向同时重视通过实践活动的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从单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转向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追求教学的“知识目标”,转向重视含知识在内的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一价值指向使得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得到的收获和进步在知识层面上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在空间上是拓展的。它要求学生走出班级,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这一情况给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切实转变观念,由教师管理主体型向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家长、社会共同管理型转变。管理的主体由单一趋向多元,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管理、家庭教育管理和社会教育管理各个方面的独立功能和作用,又要协调好三者的关系,形成强大的教育管理合力。首先,1要认真研究加强学校的教育管理,使其在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和沟通中起到枢纽和桥梁作用;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主动沟通,积极配合。学校要定期与家庭联系,建立互访制度,开办和完善家长学校,同访谈单位合作建立访谈跟踪制度,以重现研究性学习自身的价值指向。3、组织管理必须是动态管理和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结果目标不同,研究性学习将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结果相对单一,过程精彩纷呈。课题研究一般要经过选题和开题、课题的实施、结题和评审等三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的具体实施又有若干过程。加上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如研究周期或长或短,无统一模式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随时加以动态调整。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过程,尝试着从多种媒体中截取信息,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合作。在时间、空间上延伸了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从课题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阶段、过程采取相应的动态管理方法。二、研究性学习中课程管理的管理体系是怎样?1、研究性学习的管理体系涉及从学校到学生六个层面: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领导小组;学校聘请有关专家和教师组成课程专家小组;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务处、科研处、政教处、总务处、或课程开发办公室)根据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各司其职;学校各年级组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学生课题组长。前三个层面主要负责领导、组织、指导、监控、协调、考核、评价等职能,后三个层面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和具体管理工作。下面就最后两个具体操作层面作详细说明。2、组织教师指导小组,明确指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