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奥尔夫音乐在打击乐活动中的巧用性摘要: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涵盖音乐范畴内的各种不同内容,包括:朗诵、节奏、形体、声乐、器乐、听觉、乐理、声势八项内容,基本原则和特点是朗诵入手,节奏是基础,形体始终贯穿,要强调即兴性。民族幼儿园学习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从节奏儿歌到打击乐都有涉及。关键词:幼儿、乐曲、打击乐、乐器打击乐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同时也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之一。打击乐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控制能力、集体意识及多方面的协调能力。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打击乐器是最早为人类所掌握的乐器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中儿童最容易掌握的乐器,幼儿从中易获得音乐享受,开展集体的打击乐活动,可以发展幼儿演奏乐器的兴趣,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乐器演奏活动中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提高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熟悉程度及理解能力,达到训练和开发右半脑的功能的目的,因此打击乐演奏活动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与歌唱等其他活动一样,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组织打击乐活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的幼儿教育提倡研究幼儿、研究学科、研究教育策略,具体到打击乐应该研究些什么呢?我认为,打击乐的重点应该突出节奏的特点、乐器的特点以及乐器与音乐之间的联系。一、熟悉乐器、选择合适的乐曲。激发幼儿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幼儿主动学习。人们常说心动不如行动,在幼儿活动中心动比行动更重要,心动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首要条件。在音乐角中投放了足够数量的乐器:圆舞板、铃鼓、三角铁、小铃等,让幼儿自由地敲打探索。幼儿好奇心强,让他们自主地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乐器,使它发出声音,这个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往往要比教师直接教给幼儿演奏方法,能给幼儿带来更大的快乐。在幼儿成功的喜悦中,教师及时纠正幼儿在姿势和方法上出现的问题,幼儿乐于接受,掌握也较快。幼儿在学会敲打乐器以后,他们一般是不会满足于单调不变地发出一种声音的。为了使声音富于变化,有的会越敲越快,有的则越敲越慢,还有的越敲越使劲,或越敲越轻。在这种无意识的探索中,声音的各种表情:强、弱、快、慢、渐强、渐弱、渐快、渐慢都体现出来了。这时,教师在选择乐曲中要下点功夫。刚开始练习打击乐时最好选择节奏鲜明的乐曲,因为节奏特点明显的乐曲容易敲击出效果,如进行曲,这样便于幼儿掌握节奏特点。待幼儿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再选择一些节奏较复杂的乐曲。小班、中班可以2/4、3/4拍乐曲为主,大班幼儿在此基础上可选择4/4拍的乐曲。如《小毛驴》这首乐曲很适合小班或中班幼儿作为打击乐的乐曲。这是一首2/4的乐曲,节奏特点非常明显,前八小节与后八小节旋律完全相同,中间八小节有所变化。在配器时可以根据乐曲中间八小节是高潮的特点,多选用一些乐器,同时节奏可与前后有所不同。前、后两段可以节奏相同,这样既便于幼儿掌握,同时也会使敲击出的效果悦耳、动听。另外还可以结合孩子们所喜爱的乐曲。教师可注意观察和发现孩子们平时爱唱的歌曲,从中选择适合打击配乐的乐曲。因为关注幼儿的兴趣,更能引发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打击乐的积极性。二、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培养幼儿的感受力。教师在组织打击乐活动之前要熟悉乐曲并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比如,选取的音乐作品有什么风格特点,是进行曲、抒情曲还是圆舞曲;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几拍子的,因为拍子不同节奏特点会有所不同,2/4拍的节奏特点是强、弱,3/4拍的节奏特点是强、弱、弱,4/4拍的节奏特点是强、弱、次强、弱;在此基础之上确定音乐作品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如《大象与蚊子》中,蚊子“嗡嗡嗡”飞舞的声音,大象甩尾巴的“啪、啪”声,及最后大象重重的脚步声。短短的一则故事,蕴含了不同强弱、不同速度的音响节奏,幼儿在模仿和表演中,需要不断自主探索适合的强弱和节奏,从而得到大家的认同,获得表演的快乐。幼儿选用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力度打击出熊走、鸟飞、马跑等律动,雷声、雨声、行进等各种动作和现象,这无疑使幼儿获得了通过声音表现事物、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所以在组织幼儿进行打击乐的活动中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