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要有波澜写作训练“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自然界的事物本身就充满曲折变化。而写作也同样要有波澜。这里的所谓“波澜”,就是指写事不单调,不平铺直叙,有曲折,有变化,有起伏。这样,事情是曲折的、复杂的,文章才有可读性,也才能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事实上,决定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文章的波澜是由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的。这里说的复杂,有两个含义:一是事物的多侧面、多角度以及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联系。例如,一个人其貌不扬,却很有才干;一个学生,不守纪律、功课也不好,却热心公益活动。台风袭来,房倒树折,停电断水,人人都讨厌台风,有一个小女孩却说喜欢台风。为什么?原因是有一次来台风,断电,家里点了蜡烛。小女孩拿着蜡烛在屋里走来走去,妈妈说她像小天使,女孩非常高兴。在这里,小女孩的幸福感竟和台风联系起来。二是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变化。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潮有涨落,草木有枯荣,这是自然界的变化。塞翁失马,乐极生悲,这是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的人事变化。文章的波澜就是这种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映。2、文章的波澜是读者的一种心理反应。我们说文章有没有波澜,最终要看能不能在读者心里激起波澜。是不是让读者牵肠挂肚,是不是出乎读者意料,是不是让读者感到惊喜,是不是让读者扼腕叹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研究读者心理,针对读者心理选取材料,安排结构。3、文章的波澜也取决于写文章的技巧。作者在掌握了事物的复杂性和读者的心理以后,很好地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安排波澜的技巧。例如,事情本来都是从前向后发展的,如果事情本身的结果出人意料,用顺叙就有波澜,用倒叙就会索然无味了;如果事情的起因更让读者关注,像重大案件,用倒叙,造成悬念,就比顺叙的效果更好。那么,写事情怎样才能兴波澜、起变化呢?1、设置悬念法。引起读者急切盼望心理的艺术手段称之为“悬念”。制造悬念的方法,大致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矛盾冲突阻遏一下,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结果或矛盾冲突的结果告诉读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或探究心理。示例一隔壁的独臂叔娶媳妇了。鞭炮声快要把奶奶家的房顶掀了。王奶奶——独臂叔的母亲——脸上堆满了笑纹,眼睛很警惕地看着每一个来客。独臂叔一个人拿着酒杯敬酒鞠躬。(悬念是??)为什么要警惕地看着来客?2、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法。在扬与抑的相互结合中,给读者一种心理上的前后反差,富于变化地推进情节的发展。王奶奶平时慈眉笑目的,尤其喜欢我们这些孩子。今天她却显得有些紧张。一边招呼来客,一边驱赶准备闹洞房的孩子。(对比,抑扬)示例二3、巧设伏笔法。即在文章的前面巧妙地设置伏笔,做好铺垫,有目的、有条理地使文章生成变化。(伏笔是??)独臂叔一个人拿着酒杯敬酒鞠躬。4、陡转法。即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突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把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此外,还有误会法、对比法、巧合法,等等。示例四两年后的一天,我正在奶奶家的菜地里捉蚂蚱,突然,隔壁传来了刺耳的警笛声,我飞快地跑出去看。独臂叔的女人低着头,被两个警察押上了警车。购买上帝的男孩一个小男孩捏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店门。(悬念)天快黑时,第二十九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者,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伏笔)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嘛?”男孩流着泪告诉老者,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是被叔叔帕特鲁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老者眼圈也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老头接过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