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要抓好三个环节备课时找准训练点,搞好预设;课堂上不放过训练时机,搞好生成;根据学段目标搞好常规训练,这是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的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的成功操作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熟练掌握,也考验着教师的语言文字功底。⒈找准训练点,打好训练的基础备课时选好训练点并据以设计出训练程序是搞好训练的基础。有时一个大的训练点一旦选定也就理清了教学思路,完成了一节课的教法设计。如《月光启蒙》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有位教师把课题“月光启蒙”四个字确定为训练点,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启”和“蒙”两个语素的意义,进而理解词语“启蒙”的含义接着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理解课题“月光启蒙”的意思,然后重点赏析母亲在月光下对作者进行启蒙教育的故事。“月光启蒙”是一个富于诗意的文章标题,更是解读全文的纲领,抓住这个训练点带动了一系列训练活动的顺利进行。备课时选好训练点的关键是认真阅读课文,即所谓“细读文本”。语文教师应当以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细读教材文本。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大致要经过感知、理解、赏析、迁移这几步,教师备课也要亲历这样的过程。训练点是在教师熟悉教材的过程中逐步确定下来的。当初步阅读教材的时候,似乎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随着对教材的逐步熟悉和深入了解,又会觉得值得注意的东西很多很多。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筛选,筛选的根据年段目标、教材特点,还有课后课后练习题。⒉抓住训练时机,关注课堂生成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暴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良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问:“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为什么不用“溶化”?教师利用这个提问进行了一系列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让学生查词典,查出了三个读音为rónghuà的词语:“溶化”、“融化”、“熔化”。然后,师生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都有“化开”的意思,但化开的条件不同,分别是在液体中化开,受热化开,在火中化开。学生又问:“溶”和“熔”有“三点水”和“火字旁”表示与水、火有关,“融”字哪一部分表示与“热”有关呢?教师告诉学生:“融”是形声字,“鬲”(lì)是形旁,“虫”是声旁,表示近似读音。鬲是古代煮食物的器具,有三个粗大的腿,便于受热,因此以“鬲”为形旁的“融”字具有“热”和“温暖”的意思,其他包含“融”字的词语如融和、融汇消融、融洽、其乐融融等都与温暖有些关系。这样的词语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⒊重视常规训练,落实学段目标必须十分重视常规训练。常规训练主要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学习生字生词、领会重点词句、复述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加标点符号、语速测试、读写结合等。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和课后练习题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现在的问题是,对于这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训练方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教师没有注意到课程标准对这些传统的常规训练都有明确的规定。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规定:“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复述是学生把作品的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既是对课文理解的检验,又在检验中训练了表达能力,是一种容易操作而富有成效的训练方式。思维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三学段“阅读”目标规定:“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为基础,作为常规训练项目的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等都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只要方法得当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过去这类常规训练存在一些问题,不在训练形式本身,而在于做法的不当。现在的课堂上很少见到有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的训练,而比较多见的是教师确定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的内容,或者让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你喜欢这一句,他喜欢哪一句,一篇完整的文章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