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你知道哪些古人苦学成才的例子吗?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借光匡衡凿壁借光苦难垫脚石成功宋濂,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明朝初期著名文学家。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作者简介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题目“送东阳马生序”的意思是:送给东阳人马君则的一篇赠序。生:对读书人的称呼。写作背景注意:“东阳”是地名“马”是姓“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文体名。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言后记。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为推重、勉励、称许之辞。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本文即属此类。本文的文体:______赠序嗜学()硕师()叱咄()俟()负箧()曳屣()皲裂()媵人()衾()绮绣()容臭()烨然()裘葛()缊袍()冻馁()谒见()撰写()贽()shì读准字音chìduōshuòsìqièyèxǐjūnyìnɡqǐqīnxiùyèqiúgéyùnněiyèzhìzhuàn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活动一:阅读全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第一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叙写了作者的求学之难?请用原文关键句子回答。1、家贫读书难2、是援疑质理之难(无书之难)(无师之难)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第二段,讲述作者求学时道路之艰辛,生活之简朴,得出要勤奋求学的结论。一、写从师求教道路的艰辛。二、叙述生活的简朴,与“同舍生”作比较,说明作者不畏生活艰难而刻苦读书的精神。三、总括全段,说明学有所成的原因。(中心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研读探究2、作者如何写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引用原文句子回答。自身经历1、幼时抄书之艰2、从师叩问之难3、求师奔走之劳4、住读生活之苦总括:勤且艰3、作者写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勤奋好学,以此勉励马生勤奋求学。第二段:以对比手法叙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在与自己的对比中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善学、勤学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从衣食、住宿、从师、书籍四个方面进行对比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①无冻馁之患②无奔走之劳③有专门老师④有丰富藏书从衣食、住宿、从师、书籍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生:色愈恭,礼愈至师生态度生活情况同舍生:皆被绮绣饮食鲜肥作者:日再食,緼袍敝衣学习条件昔日作者:借书抄书,奔走求师,生活艰辛,尊师力学今日太学生:衣食丰足,学舍宽宏,有问必答应有尽有对比对比对比几组对比:课文前两部分是怎样说理的?难易(对比)余幼时学习情况:①致书之难②从师之艰③奔走之劳④生活之苦诸生的学习条件:①无冻馁之患②无奔走之劳③有专门老师④有丰富藏书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请用课文原话回答。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第三段:写序目的──篇末点题,交代主旨。“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点明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东阳马君则,勉励他刻苦学习。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归纳中心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2、业精求勤荒于嬉,行成与思毁于随。——韩愈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4、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有关古人勤奋读书的成语:①囊萤映雪(车胤、孙康)②悬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