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美国中小学走班制的精髓和实质!在美国的学校观摩期间,我们得知在中学里有“恐怖的走廊”这个说法下课了,学生们从各自的教室鱼贯而出,汇集到走廊里,走向各自的下一个教室。虽然美国中学的走廊比中国学校的走廊宽得多,但在同一时间,上千名学生一下子涌到走廊里,那情形也着实蔚为壮观。“恐怖的走廊”的成因是因为美国中学实行的是“教师坐班,学生走班”:每一位教师固定在一个教室里,这里是他给学生上课的地方,也是他办公的地方。选修了他的课程的学生,来到他的教室上课,“走廊”是学生上完一节课后走向下一节课的通道。这与国内的中小学恰好相反——学生固定坐在一个教室里,教师换班来上课。是什么原因决定了美国中学必须实行走班制?找到这个原因,就等于找到了美国中学整个教学系统的控制器,就能解释美国教学系统的“规则”。◎学生课表中的“秘密”◎从美国州级和郡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小学课程计划表上看,美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与中国学校并没有很大不同。与中国一样,语言、数学仍然是基础课程,物理、化学、生物在美国统称为科学(Science),社会科学类课程统称为社会研究(SocialStudies)。除此之外就是艺术、体育、技术教育这一类课程。不过,这样的想法被偶尔关注到的一张课表打破了。这是十二年级学生Aiston一周的课表。他选修的课程包括高等代数、物理、英语、经济学、心理学,还有AVID(Advancementviaindividualdetermination,通过个人意志来发展自己)和健康课程。这些内容并没有引起我多大的注意,因为这些课程其实我们的高三学生也在学,有的学生更是选修了比这更丰富的课程。引起我注意的是这些课程后面的“标记”。例如高等代数和AVID后面标有“HON”,物理后面标有“GT”,英语后面标有“AP/GT”,而经济学和心理学则标有“AP”。所谓“HON”即“Honor”的缩写,即荣誉课程,课程内容不是特别“高级”。所谓“GT”即“GiftedTalented”的缩写,即资优生课程,课程内容要丰富一些。所谓“AP”即“AdvancedPlacement”的缩写,即大学预修课程,这些课程,一些大学是承认学分的。如果这张课表还不能十分清楚地说明问题的话,那么当我看到巴尔的摩县有关部门制定的《选课指南》(COURSEREGISTRATIONGUIDE)的时候,我就有点震惊了。以九年级为例,数学这一门课,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五种选择:几何9(GT),几何(HON),代数2(HON),代数1,代数(数据分析)。从《选课指南》中也可以看出,直到十二年级(相当于高三),有学生数学科一直在学代数,也有学生则已经在学微积分(AP)或统计学(AP)了。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可选择的内容越多。可供十一、十二年级的学生选择的数学课程竟然达到了7种。当然,你选择什么样的课程来学,也是有条件的。表中也做了说明。这两张表说明了,同一年级的学生,在同一门课上,实际上在学习不同的东西。有意思的是,这里所谓的“不同的东西”,不是指不同的学科(例如在中国,进入高二、高三以后,有的学生选择物理作为高考学科,所以他就只选物理),而是指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板块(例如在数学学科,选择代数还是几何),或同一板块的不同难度(例如同是代数,又分为“HON”和“GT”;同是几何,也分为“HON”和“GT”)。在霍华德县有关部门编制的《高中课程标准编目》(CATALOGOFAPPROVEDHIGHSCHOOLCOURSES)英语学科下,从九年级到十二年级,为学生提供了总共26个选择。每个年级的学生,只需要选学其一,获得1个学分,四年共获得4个学分即可毕业。同样,学生选学什么,也是有一定条件的。只有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才有资格选修比较高级的科目。◎根据学生需求制定的课程体系◎看着这几份课程表,我却一时无法清晰地理出头绪。这显然与中国的中学课程体系不一样。先说课程分类问题。刚开始的时候,我试图用我们惯用的课程分类来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结果无法分辨。以十年级为例,有8个板块可供学生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似乎是选修课程。但你不管选哪一板块,必须至少要选其一,不能不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似乎又不能说就是选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