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宛城区瓦店镇第二初级中学王斐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壮”的感觉•2.体会诗人的爱国豪情与悲愤,体会虚实结合的写法•3.学习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爱国精神解题“破阵子”——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标题写豪壮的词陈同甫,名亮,是辛弃疾的好朋友。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军事家、政治家。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被人弹劾罢官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写作背景陈亮(1143-1194),字同甫,力主抗金。淳熙十五年,主张议和的宋高宗赵构病逝,陈亮认为恢复中原再现生机,于是到江西上饶拜访辛弃疾,谈论当时之势,谋划恢复中原,相聚十日才分别。此后两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能非常真实地代表辛弃疾当时的心情。注音:麾下()炙()的卢()霹雳()huīzhìdìpīlì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中把灯挑亮,端详我心爱的宝剑。从睡梦中醒来仿佛还听到军营中的号角声不断响起。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各种军乐奏出雄壮的战歌。沙场秋点兵。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准备出征。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的飞快,放箭的弓弦如雷鸣般使人心惊。完成君王收复中原的宏图大业,赢得生前身后为国为民的不朽美名。可惜我壮志未酬,白发已现两鬓。1、作为豪放派的作品,词的题目中已经有一个字露出了豪放的痕迹,你能找到吗?2、全词围绕“壮”字,写了哪些内容?①军营生活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几句从军营吹角、分食牛肉、演奏战歌、检阅军队四个场景具体描绘了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突出雄壮整齐的军容和高昂的战斗情绪。②战斗场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③雄心壮志战斗获胜,既完成了君主收复中原的宏图大业,又赢得了生前身后为国为民的不朽美名,岂不壮哉?这里洋溢着作者的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3.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实现了吗?你从哪些诗句中读出来?没有实现。以上所写不过是诗人的梦境而已。从“梦回吹角连营”读出来。现实情况是“醉里挑灯看剑”、“可怜白发生”。4、思考:结尾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结尾句感情从刚才的豪壮中陡然跌落,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5、辛弃疾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抗敌之心?他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呢?•辛弃疾1140年出生于山东历城,他出生之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家乡历城也已为金人占领13年。他的祖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21岁的他率领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在他率众投归南宋途中,辛弃疾亲自带领50轻骑长驱直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立下卓著的功勋。回归南宋后,他历任湖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但朝廷再也没有让他到抗金的前线。他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却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甚至两次被弹劾革职。从42岁至68岁的漫长岁月,词人主要在江西上饶一带的农村中度过,把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情,都寄托在所写的词里。6、现在,你如何体会“醉里挑灯看剑”这个句子中作者的心境?•“醉”表达了此人此时内心的愁闷,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他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剑”,是一种兵器,曾随他揭竿而起,伴他面见天子,助他擒拿叛将,随他征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