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习题评讲》什邡中学李彬彬浅谈高三习题评讲高三教学的主要内容:习题评讲浅谈高三习题评讲习题评讲可能出现的现象:1.习题评讲没有相对统一和固定的讲法。2.习题评讲变成“解题方法展览会”。浅谈高三习题评讲学生的困惑:困惑一:上课听得懂,就是在自己独立解题时,不知如何下手,找不到解题的切入点。我的尝试:1、构建一套处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框架。(1)这个框架本身必须符合基本的物理学思想,例如“力学三大基本观点”。(2)这个框架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总而言之,这个框架必须是很物理的,是很自然的,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记住2、确定相对统一和固定的习题评讲核心——物理量物理量运动相关量力相关量能量相关量功相关量电学相关量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进而归纳出求解每一类物理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这些基本方法和步骤必须是很物理的,很自然的,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记住。2、确定相对统一和固定的习题评讲核心——物理量浅谈高三习题评讲10.(17分)在如图所示的竖直平面内,物体A和带正电的物体B用跨过定滑轮的绝缘轻绳连接,分别静止于倾角θ=37°的光滑斜面上的M点和粗糙绝缘水平面上,轻绳与对应平面平行。劲度系数k=5N/m的轻弹簧一端固定在O点,一端用另一轻绳穿过固定的光滑小环D与A相连,弹簧处于原长,轻绳恰好拉直,DM垂直于斜面。水平面处于场强E=5×104N/C、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已知A、B的质量分别为mA=0.1kg,mB=0.2kg,B所带电荷量q=+4×10-6C,设两物体均视为质点,不计滑轮质量和摩擦,绳不可伸长,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B电量不变,取g=10m/s2,sin37°=0.6,cos37°=0.8;(1)求B所受摩擦力的大小;(2)现对A施加沿斜面向下的拉力F使A以加速度a=0.6m/s2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从M到N的过程中,B的电势能增加了ΔEP=0.06J,已知DN沿竖直方向,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求A到达N点时拉力F的瞬时功率。【案例一】2013年四川高考计算题第2题【案例一】2013年四川高考计算题第2题【第1问分析引导过程】第1问所求物理量属于什么类型的物理量?力学相关量怎样求解力学相关量呢?步骤一:根据求解量选择研究对象,通过受力分析,判断运动类型。怎样选择研究对象?受力分析的顺序?怎样判断运动类型?10.(17分)在如图所示的竖直平面内,物体A和带正电的物体B用跨过定滑轮的绝缘轻绳连接,分别静止于倾角θ=37°的光滑斜面上的M点和粗糙绝缘水平面上,轻绳与对应平面平行。劲度系数k=5N/m的轻弹簧一端固定在O点,一端用另一轻绳穿过固定的光滑小环D与A相连,弹簧处于原长,轻绳恰好拉直,DM垂直于斜面。水平面处于场强E=5×104N/C、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已知A、B的质量分别为mA=0.1kg,mB=0.2kg,B所带电荷量q=+4×10-6C,设两物体均视为质点,不计滑轮质量和摩擦,绳不可伸长,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B电量不变,取g=10m/s2,sin37°=0.6,cos37°=0.8;(1)求B所受摩擦力的大小;(2)现对A施加沿斜面向下的拉力F使A以加速度a=0.6m/s2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从M到N的过程中,B的电势能增加了ΔEP=0.06J,已知DN沿竖直方向,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求A到达N点时拉力F的瞬时功率。步骤一:根据求解量选择研究对象,通过受力分析,判断运动类型。步骤二:根据运动类型,选择解题方向和具体解题方法。1.静止、匀速:通常根据平衡条件求解;2.匀变速运动:【方向一】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求解;※“”无论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变速曲线运动都可以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尤其是匀变速曲线运动的“”“”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特别要注意分解方向的选择。【方向二】用“动能定理”“能量守恒”或“功能关系求解”3.圆周运动:分析某一位置通常用“牛顿第二定律即提供的向心力=需要的向心力”;分析某一过程通常用“动能定理”“能量守恒”或“功能关系求解”;4.一般曲线运动(即非抛物线非圆周运动):通常“动能定理”“能量守恒”或“功能关系求解”;【案例一】2013年四川高考计算题第2题【第1问求解过程】00------BTqEf=+对:(1)0T其中未知,所以需要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