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民歌的灵魂:方言VIP免费

民歌的灵魂:方言_第1页
1/7
民歌的灵魂:方言_第2页
2/7
民歌的灵魂:方言_第3页
3/7
民歌的灵魂:方言让学生实践体验歌曲《对鸟》的魅力一、案例背景在高中鉴赏课程当中,民歌板块占了相当的比重,学习民歌是对新一代中国青少年基本艺术修养的要求。现代中国音乐教育出现一种尴尬的状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外国很多优秀的音乐文化传播到我国,受到海纳百川这种开放性思想的影响,青少年接触音乐的途径增多,对音乐的赏析能力增强,他们会根据自己对音乐的喜爱来选择音乐的类别。就是这种潮流的冲击下,民歌的生存与发展显得岌岌可危。我在深思,为什么在古代时中国的传统音乐流传到日本被民族化了日本的雅乐、琴、筝、三味弦音乐,流传到朝鲜变成了唐乐和乡乐。这些国家对于自己民族音乐的保存和传承都相当重视。为什么中国的民族音乐却在这辽阔的音乐大潮中步步为营?原因很多,可是有几点尤为重要。首先是我国教育上的苍白点,对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跟我们现代的高考制度的步伐欠缺一致性,令学生认为民族音乐教育是快餐式的教育,可有可无,缺乏学习积极性,导致传统民族音乐教育上出现瓶颈。其次就是音乐教法上的保守,在音乐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的思维,难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让学生深刻感悟音乐,体验音乐。最后是语言上的差异,中国地大物博,方言是各地区的一个标志,学生对其他地方的方言有一定的陌生和抗拒,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往往不会选择民歌作为欣赏的歌种。这种局面给我们的《鉴赏》模块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制约性。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从而提高民歌学习的有效性,已是非常迫切的事实了。基于上述原因,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思考如何用最简单易懂,能结合生活的音乐教学方式,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在鉴赏模块《对鸟》一课的教学中,我用了“方言”作为教学突破口,这一做法,效果尤为明显。下面,就以这一课为例,对个人的一些做法与大家探讨探讨。二、案例描述片段一:聆听设计意图:分析歌曲的音乐要素,初步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提高鉴赏能力。播放《对鸟》,在聆听过程中分析歌曲速度、节奏、旋律,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学生A:速度稍快。学生B:节奏自由。学生C:旋律平稳。学生D:是以“对鸟”为题材的民歌,内容是为少年儿童增长自然知识。教师:简介《对鸟》创作背景。教师:我们已经分析了音乐要素,初步地体验了歌曲的音乐风格。再问一个问题,能否在歌曲中找出最具地方色彩的部分吗?学生E:在歌曲当中,语言是最具地方色彩的。教师:非常好,方言除了是一个地方的标志,还是当地民歌的灵魂。《对鸟》这首歌曲,是以乐清话为载体,以口语代代相传于民间的民歌,是独特而鲜活的文化精品。因为它传承途径的独特性,给予了这首歌曲鲜活的魅力。教师:我们再一次聆听,猜猜这是什么地方的语言。再次聆听学生F:吴地方言教师:是的,回答正确。说到吴地方言,就要说说我们南方民歌的历史了,上节课布置了资料搜索,能介绍一下吗?学生G:南方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春秋时期,吴地泛指南方,那时已形成“吴声”和“楚声”为代表的南方音乐。“吴声”是指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的民间音乐,“吴声”可分为歌曲和舞曲两类。歌曲多表现爱情的欢快、相思的痛苦或婚姻不自由的苦闷等内容为主。《对鸟》就是属于“吴声”的一种。……自我评价:在此阶段,能做到以聆听为主,透过分析音乐要素,初步引导学生体验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探究南方音乐的历史,引导出“吴地方言”的发展及其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对南方方言的了解和认识,更透彻地理解《对鸟》演唱方法的独特性。但学生的鉴赏能力仍然有限,只能作浅层的音乐体验,所以在后面课堂上以实践为主。片段二:演唱(一)学习用乐清话演唱《对鸟》设计意图:《对鸟》是朱一正定名的,他用一生的心血搜集、整理乐清民歌,《对鸟》就是他整理的重要的代表之一。《对鸟》山歌起源于虹桥一带流行的抛歌(对歌),由牧童山歌演化而来。这类牧童山歌往往是牧童在放牛时,随口一问一答对山歌,唱地名、人名、花草、颜色和土特产等,1949年2月,朱一正在听到几个放牛的牧童和远处的牧童正在唱山歌互相对答,便立即掏笔把歌词和曲调记录了下来当天晚上,几个会...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民歌的灵魂:方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