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目标,则谈不上效率;目标偏离,则高耗低效。而且《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此根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及本课特点,针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设计"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二、教学背景分析:《秋天的怀念》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更是一篇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应该如何活着的充满哲理性的感人作品。本文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理解人物性格,感知人物形象。(2)能力目标: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父母的关爱,学习作者的坚强。教学难点:1、感悟文中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母亲对子女隐忍而深沉的爱。2、学习作者的坚强。3、懂得“好好儿活”的含义,给学生留下一颗坚强而勇敢的心。四、教学流程框架:(一)扣题探读,提炼主旨。(二)自由研读,真情感知。(三)重点择读,深情感悟。(四)入情入境,深情表达。(五)全文总结,写法探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扣题探读,提炼主旨。1、扣题探读:鼓励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回答作者在文中怀念的是什么?(妈妈及其做过的事、说过的话)2、提炼主旨:在浏览课文后由学生指出作者怀念妈妈说过的话是:好好儿活【设计意图】提炼出文章的主旨,为后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不好好儿活,到母亲用爱与坚强感动作者好好儿活,最后作者懂得好好儿活埋下伏笔。(二)自由研读,真情感知。1、画一画:儿子是怎样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这么说?学生带着问题到文中找并画。2、、说一说:学生汇报时结合相关动词说,如:砸、摔、捶等,体会作者愤恨、绝望的心态。教师可追问:为什么作者一看见南飞的雁阵、听见李谷一甜美的歌声就这样?3、读一读: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几句话。4、想一想:①引导学生给课文进行补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绝望:是啊,我活着有什么劲!所以我又独自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我(对生活绝望了。一片树叶落下来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我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②如果你是作者的兄弟姐妹会怎样劝他?这些作者能听进去吗?【设计意图】抓住作者的暴怒无常与绝望,与作者产生共鸣,为后文体会母亲为了让儿子好好儿活下去所做的艰难的努力而奠定基础。同时也分散了重点。(三)重点择读,深情感悟。为了让儿子好好儿活下去,母亲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汇报。(1)体会三个“悄悄地”:第一个是为了给儿子发泄的空间,第二个是不忍让儿子尴尬,第三个是因为说错了话,怕再揭开儿子的伤疤,所以悄悄地出去了。体会母爱的细致入微。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2)体会坚强的“忍”: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学生抓住母亲的动作体会其爱子之深,教师可追问:母亲还忍住了什么?从哪看出她已病入膏肓?体会母亲的无私与坚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母亲的坚强。(3)三次看菊花:把前两次进行对比,抓住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词句,体会母亲爱的热切与执着。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临终前的嘱托,话未说完,启发学生补充。感受母亲的无限牵挂。最后一个自然段,妹妹陪“我”看菊花,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描写那些菊花?对作者来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秋天?带着怀念、感激、充满希望地朗读这段。(4)为课文补白:这回作者再看着南飞的雁阵、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看着窗外飘落的树叶,会有哪些改变?(5)小结:当儿子懂得“好好儿活”的含义,和母亲发生在秋天的故事就深深地可在作者的心里,化作无比的怀念。【设计意图】最令人感动的部分体现在“母爱”的点点滴滴,设计本环节就是为了把学生引入到对这一重点部分的解读。通过自由朗读、自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