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语言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浅谈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的几点做法兰光小学杨金莲众所周知,汉语之所以能与其它语种并存,并且能够自成体系是有着其特殊规律的。汉语强调的是对语言的领悟和积累。我们不难想像,如果一名学生的头脑里没有词、句、段等基本的语言材料,没有丰富的词汇,没有多样的句式、段式作为储备,那么他的说话和习作又怎能做到用词准确,表达流畅、语言生动呢?他的语文学习又怎能顺利地进行和提高呢?从古至今,我们的祖先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诵读。今天看来,重视诵读,其实强调的就是语言积累的问题。古人认为学生学习课文,不是靠教师的架空分析。而主要是靠自己的反复诵读,辅之以教师的讲解来进一步理解课文,熟读以后还要强调背诵,并要求学生滚雪球般地记忆所学篇目。古人相信,只要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而博发,如此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真正达到古诗所形容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事实证明,古人的这种做法是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遗忘规律的,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学习汉语的内在要求。所以应该说,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条基本途径,同时,它更是尽快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去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授之于学生一把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呢?归结起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加强朗读: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朗读的过程是一个把死板的、躺着的书面文字,用灵活的、感性的声音将其树立起来。在文字、语句出口时,辅之以一定的思想感情,增强它的可感性。例如我们在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中的优美文字加以反复地接触,深刻地领会出老舍先生在字里行间里流露出来的深厚笔力和语音节律特点,受到最直接、最强烈地感染。从中感受一下广阔无垠的草原中所蕴含的自然美,同时也可以体会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厚情谊。我们说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而我们必须抓住“读”这一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达到与文章作者的心灵相通、意境相融。这种借助于读而达到那种富有创造力的悟性理解,也正是在语文教学上所追求的上乘境界。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要真正做到以读为本,首先就要将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即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并对整个读的过程的各个阶段有明确的指向:初读要求读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其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这一要求在小学的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最后,再让学生对这些重点段落加以背诵,就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其次读书的形式要多样,指导要得法。朗读的形式包括范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年级、学生情况和教材特点等方面,区别各种朗读形式的各自功能和适用范围加以合理运用,并要加强指导。比如在低年级时由于学生年龄小,语文知识不足,朗读能力处于形成时期,教师可以多采用范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在整体上感知朗读的特点;到了中高年级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个人析词断句、领会情境的能力明显增强,教师则可以逐渐对学生进行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的训练。再次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用以加大学生的读书实践。要给全体学生有足够的试读、练读和评议的时间,体现出朗读对语言学习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反馈”,并体现出个性差异。尤其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善于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疑难,并在深入阅读中解决疑难,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