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国共两党文化名人争夺战九四九年国共两党文化名人争夺战对于生逢鼎革的知识分子来说,1949年是短暂而漫长的一年。在这新旧政权更替之时,他们注定要进行一次地震般的分化与聚合。面临着激烈的文化抉择和人生选择。这一年,在政治军事大幕背后,蒋介石利诱文人赴台,中共则诚邀名士北上,演绎了一场20世纪中的文化名人争夺战。国民党“抢救”的第一号人物1948年11月、1949年1月陈布雷、戴季陶相继自杀,三个月内,蒋介石连失两位重臣,使他悲痛不已,终日唏嘘。自己的身边已人才凋零。退守台湾也总是需要一些文人来支撑门面。于是,蒋介石考虑除了把国库的黄金储备以及故宫博物院、中央研究所、北平图书馆的图书文物运往台湾外,还着手制定了“抢救大陆学人计划”。1948年1月底,平津形势趋紧。南京方面朱家骅、傅斯年、蒋经国等在蒋介石授意下磋商谋划“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实施办法。很快,傅斯年草拟了一个详细的学人“抢救”名单,几乎是清一色的有成就的知识分子。囊括四种必须“抢救”的知识分子:各院、校、会负责首长;中央研究院院士;因政治原因必须离开大陆者;在学术上有贡献者。在所谓“抢救”的学人名单中,院校负责人包括汤用彤、饶宗泰等,因政治原因“抢救”的如毛子水等。在学术上有所贡献的如杨振声、罗常培等,而身为北大校长亦曾担任国民政府要职的胡适自然位列“抢救计划”第一人。在胡适还没有决定离开北平时,中共方面也对胡适进行了争取工作,并通过西山一带广播明确宣布:只要胡适不离开北平,不跟蒋介石走,中共保证北平解放后仍让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北平图书馆馆长。1948年12月13日,蒋介石专门派大员飞抵北平劝胡适南下,但胡适以正忙于筹备北大50周年校庆为由不肯南下。第二天,蒋介石两次亲自打电报催促胡适飞南京,说时间紧迫不容再拖延。14日,蒋介石派出专机飞北平,“迎接”以胡适为首的一帮学人。事已至此,胡适这才下了走第1页共14页的决心。15日。胡适、陈寅恪、毛子水、钱思亮、英千里等人分乘两架飞机抵达南京明故宫机场,王世杰、蒋经国、朱家骅、傅斯年、杭立武等在机场迎接,并把他们安顿在位于南京赤峰路的一家招待所。次日中午,蒋介石在宫邸设午宴为胡适一行接风。12月17日,北大50周年校庆正值胡适57岁生日,蒋介石夫妇在黄埔路官邸再设寿筵宴请胡适夫妇。蒋介石平日请客从不备酒,那天特为胡适备酒贺寿,可谓破格示敬。就在胡适等人飞离北平后,1948年12月21日,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率领第二批被“抢救”的学人飞离北平,抵达南京,同机到达南京的还有北平研究院副院长李书华、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清华大学教授杨武之等24位教授。梅贻琦到南京后即被国民党政府授予“教育部长”之职,可几天后他便辞职,自称是未能将大部分的北平教授接运出来,感到惭愧。去留的历史抉择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的巨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文人的生存环境。上到最高层的国立大学校长、著名作家与教授、政学两栖的文化名流。下及普通的大、中学教员以及报刊编辑和后起的文学青年群体,无不在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发生人格与人性的裂变。做出一种文化风气、学术资源、人生目标的选择。与胡适恰恰相反,深受胡适栽培的吴晗则对北平的未来充满了期待。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吴晗曾潜心考据不问政治。1943年吴晗加人民盟后,不断追求进步,1945年便帮助民主青年同盟建立秘密印刷厂,翻印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和毛泽东著作。这样,吴晗与胡适师生之间渐行渐远,最终分道扬镳。1948年10月,吴晗为躲避国民党的逮捕进入XX县区,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其新著赢得了毛泽东“将来成就不可限量”的嘉许。从XX县区回到北平后。吴晗写信给毛泽东主动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直接投身革命运动。北平围城之后,吴晗多次全力挽留胡适均告失败。对此,吴晗深感惋惜。北平解放后,吴晗以副军代表身份参与接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从此步入仕途,开启了“书生从政”的人生道路。同胡适一样,与国民党关系密切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选第2页共14页择了南下。在梅贻琦等候南下时,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被推举为校务会议临时主席,肩负起了“护校”的重...